ICS 65.020.01
V 53
T/ZNZ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团体标准
T/ZNZ 023—2020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ce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2020-05-15发布 2020-06-15实施
浙江省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 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NZ 023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凤香,傅强,吕仲贤,王渭霞,万品俊,何佳春,魏琪 。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NZ 023 -2020
1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苗期、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2008 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禾谷类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虫性 insect resi stance
水稻植株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害虫危害的可遗传性状。
3.2
抗性评价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3
抗虫对照品种 standard insect -resistant variety
对某害虫具有稳定的抗虫性,可作为鉴定有效性判别品种使用的对照水稻品种。
3.4
感虫对照品种 standard insect -susceptible variety
对某害虫具有稳定的感虫性,可作为鉴定有效性判别品种使用的对照水稻品种 。
3.5
受害等级 victimization grade
寄主植物被害虫为害严重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4 苗期评价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NZ 023 -2020
2 4.1 试虫准备
供试褐飞虱采集于田间自然种群,在感虫品种台中本地 1号(TN1)上饲养繁殖到足够量种
群备用。
4.2 水稻材料播种
以水稻品种 TN1作感虫对照品种 , Rathu Heenati (RHT)作抗虫对照 品种。
准备 60 cm(长)× 25 cm(宽)× 4cm(高)塑料育苗盆 ,盆内平铺深 3 cm~4 cm细干土。
每个育苗盆可播种 28份材料(包括 抗、感对照 品种),两列分布,抗感对照品种位置应相 对固
定(见附录 A图A.1),其他供试材料随机播种 。每份材料播一行,行距 4 cm,行长 8 cm,每
行播 20粒催芽至露白的 种子,每份材料 3个重复。 播种后浅 覆细干土, 放置于水泥池中,灌水
渗透至表面湿润。
4.3 育苗
育苗盆应 置于无虫环境, 正常水肥管理 ,自然光照,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以能满足水稻正
常生长为宜 。
4.4 接虫
待水稻苗龄达到 3叶1心时,清除杂草 ,剔除弱苗 ,每份材料留苗 10株~15株。将育苗盆
置于 1 cm~2 cm深的浅水中 ,按平均 每株 8头~10头1龄~2龄褐飞虱虫量接入,罩上 40目网
罩,接虫后的 前3天,每日观察试虫密度,对于虫口分布过于密集的稻苗,轻拍稻苗让试虫进
一步扩散,确保鉴定圃内的试虫均匀分布。 自然光照, 温度保持在 25℃~30℃,相对湿度控制
在75%以上。
4.5 调查方法 与稻苗受害级别评价
接虫后观察稻苗的受害状况,约一周后,待感虫品种 TN1受害级别达 7级时,按照表 1的分
级标准,开始观察和记录各供试材料的受害状况,之后每日检查 1次,直至 TN1全部死亡。或在
感虫品种 TN1死苗率达 95%左右时,根据死苗率来评定受害级别(见表 2) 。若两者不统一,则
以表 2评判为准 。
以TN1达9级时各供试水稻的 级别作为该水稻材料的抗级; 若与前一天受害级别相差 2个或
2个以上级别时,则以这两天受害级别的平均数作为最终抗性级别,若平均数为偶数时,则以该
偶数加 1作为最终抗性级别。
表1 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定受害的分级标准 ——受害状况
受害状况 受害级别
受害极轻微 1
大部分植株第 1、2片叶部分黄化 3
明显黄化,近半数植株萎蔫或枯死 5
半数以上植株枯死 7
全部植株枯死 9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NZ 023 -2020
3 表2 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定受害的分级标准 ——死苗率
死苗率( %) 受害级别
≤10.0 1
10.1~30.0 3
30.1~50.0 5
50.1~70.0 7
≥70.1 9
对于有重复鉴定的供试水稻, 计算其平均受害等级, 并按表 3的标准评价供试水稻的抗
性级别和抗性 。
表3 水稻对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评价标准
平均受害级别 抗性级别 抗性评价
0.1~1.9 1 高抗( HR)
2.0~3.9 3 抗虫( R)
4.0~5.9 5 中抗( MR)
6.0~7.9 7 感虫( S)
8.0~9.0 9 高感( HS)
5 成株期抗性评价
5.1 鉴定圃
建立水泥池, 内铺 30 cm~40 cm深的水田土。池 长8m~10 m、宽1.7 m~2.0 m(视试验场所
可调整) 。池 上可放置钢架,便于罩上网罩防虫 。
5.2 水稻种植与管理
水泥池四周种植感虫对照品种 TN1,以供褐飞虱繁殖 。供试材料及感虫对照品种( TN1)、
抗虫对照品种( RHT)随机排列, 每份材料种植 3丛为一个重复,重复 3次(见附录 B图B.1)。
播种时间与当地大田生产时间相近。 稻苗 3叶~4叶时移栽。移栽的 株行距为15 cm× 20 cm,
每穴种植杂交稻 1株、常规稻 2株~3株。
移栽后罩上 40目网罩以阻隔外来昆虫和节肢动物进入。 正常水肥管理。
5.3 试虫准备
按本标准 4.1进行。
5.4 接虫
在水稻 6叶~7叶期,杂交稻每丛留 1个健壮分蘖;常规稻每丛留 2个健壮分蘖。按每分蘖 1
对初羽化褐飞虱雌雄虫的虫量均匀接入。接虫后及若虫孵出后前 3天,每日观察试虫分布情况,
对于虫口分布过于密集的稻苗,轻拍稻苗让试虫进一步扩散,确保鉴定圃内的试虫均匀分布。
5.4 调查方法 与稻苗受害级别评价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NZ 023 -2020
4
待感虫品种 TN1半数以上植株枯死 时开始观察记录各供试材料的受害状况, 之后每日 观察 1
次,直至 TN1全部死亡。
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4,原色图片见附录 C。
表4 水稻抗褐飞虱成株期鉴定单株受害的分级标准
症状描述 受害级别
植株正常,基部无明显飞虱为害状 1
多数植株除基部 1片~2片叶发黄外,其余叶片正常;有少量飞虱或产卵痕。 3
多数植株基部叶片发黄或枯死,上部具 2片~3片正常叶。 5
约半数植株枯死,其余植株有 1片~2片正常叶。 7
全部植株枯死 9
每组水稻材料对 褐飞虱的抗性级别以感虫对照品种全部死亡时的 3丛材料的受害级别平均数
作为最终抗性级别。每份材料的抗性级别则以 3次重复( 3组)的受害级别的平均数作为最终抗
性级别,评判 标准见表 5。
表5 水稻对褐飞 虱成株期抗性鉴定分级标准
平均受害级别 抗性级别 抗性评价
0.1~1.9 1 高抗( HR)
2.0~3.9 3 抗虫( R)
4.0~5.9 5 中抗( MR)
6.0~7.9 7 感虫( S)
8.0~9.0 9 高感( HS)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NZ 023 -2020
5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定分布示意图及记载表
A.1 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定分布示意图见图 A.1。
图A.1 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 定分布示意图
A.2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定记载表见表 A.1。
表A.1 水稻抗褐飞虱苗期鉴定记载表
播种日期: 接虫日期: 共 页 第 页
编
号 总
苗
数 调查日期
编
号 总
苗
数 调查日期
活
苗
数 级
别 活
苗
数 级
别 活
苗
数 级
别 活
苗
数 级
别 活
苗
数
T-ZNZ 023—2020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4 22:48:4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