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 B 47 备案号:27259-2010 四 川 DB51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tion of grandparent eggs and subculture selection of great grandparent egg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L) 2010-02-10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03-01 实施 发布 DB51/T 1050—2010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起草,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 场、凉山州蚕种场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华明、朱洪顺、赵邦美、吴 钢、谢忠良、龚大刚、冯光樯、昝明才、袁 桂阳、张光凡、鲜跃荣、陈 敏、彭仕培。 I DB51/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1093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DB51/T 596 桑蚕原原种 DB51/T 597 桑蚕原原种检验规程 DB51/T 918 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DB51/T 844 桑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 DB51/T *** 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3.1 继代 subculture 通过饲育、保护、繁殖,进行连续多世代保育。 3.2 多丝量品种 hypersilkgeneous race 丝量较多的蚕品种。 3.3 强健性品种 resistant race 抗逆性较强的蚕品种。 4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见图1。 卵期选择、催青 缫丝抽样 削茧鉴蛹 收蚁、选择 初选蛾区 复选蛾区 图1 5 饲育、选择 选茧 上蔟、采茧 粒样茧调查 茧(蛹)个体选择 种茧分类计数 剥茧衣 交配 制种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流程图 基本要求 1 DB51/T 1050—2010 5.1 品种(品系)结构 品种(品系)内建立有一定差异的2~4 个小系,小系内蛾区及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应基本一致。 5.2 饲育方式 原原种繁育和母种继代采用单蛾饲育。 5.3 饲育季节 多丝量品种在春季饲育、继代,秋季可繁育原原种,不继代;强健性品种在秋季饲育、继代,春季 可繁育原原种。 5.4 选择强度 根据制种任务及不同品种的繁殖系数确定饲育蛾区数,每个小系至少饲育20 蛾以上。根据饲育蛾 区数确定收蚁蛾区数,收蚁蛾区数应比饲育蛾区数增加10 %~20 %,增加的蛾区在三眠前淘汰。根据 收蚁蛾区数确定催青卵圈数,催青卵圈数为收蚁蛾区数的1.5 倍~3 倍,多余卵圈在催青期淘汰。 蛾区选择重于个体选择。按品种(品系)计算,选制原原种和母种的蛾区数之和,不超过饲育蛾区 数的60 %;选制母种的蛾区数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25 %。 5.5 防混措施 养蚕制种过程中,应防止混杂、错乱。 同一饲育期不同品种应适当分期出库,不同品种应在不同蚕室或不同位置饲育。春季饲育作业多丝 量品种在前,强健性品种在后;秋季饲育作业强健性品种在前,多丝量品种在后。 养蚕制种用具应按蛾区分开使用。 5.6 环境条件 同品种不同蛾区之间,在饲料、温度、湿度、光线,以及各种技术处理等应尽可能一致。 5.7 资料建档 应登记、整理各阶段调查资料,记录小系血缘关系、当年气象资料、桑叶、设备、人员、技术处理 情况。按规定填报各种报表(表式参照附录A执行)。资料(含电子资料)应归档保存,饲育采茧调查 表(表式参照附录B执行)和个体称量调查表保存5 年,茧质调查表及报表应长期保存。 6 催青与卵期选择 6.1 越冬期淘汰 母种浴消前,根据微粒子病母蛾检疫结果,淘汰带病卵圈和有生种发生的卵圈。蚕种浴消后,淘汰 再出卵和生种超过1 %的卵圈。 6.2 卵量调查 浴种后,每小系随机抽取20 蛾,调查卵数,计算一蛾平均卵数。 6.3 母种出库 出库前,清理品种(品系)、小系、蛾数,按出库日期放在一起,注明标记。春季在出库前二日将 蚕种移至外库(10℃~13℃)保护,出库当日8 时将蚕种转入催青室;秋季在出库当日4 时将蚕种移至 外库,8 时开始浸酸,经浴洗晾干后转入催青室。 6.4 母种催青 按照DB51/T918 进行保护和技术处理。母种催青至转青期后,用透光白纸逐圈包严。 6.5 卵期选择 母种进入催青室后,逐圈观察、淘汰下列卵圈: a) 产附、卵色、卵形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 b) 水引较深,死卵、不受精卵较多; c) 卵数在抽样调查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外; d) 转青不齐,或者转青死卵较多。 7 收蚁与选择 2 DB51/T 1050—2010 7.1 收蚁准备 收蚁前,按饲育规模准备各种收蚁用具、收蚁用桑,将蚕室内调节到目的温度和湿度。 母种自然孵化后最大一日收蚁,不作黑暗抑制和二夜包收蚁。 7.2 收蚁方法 收蚁前4 h开始感光。选择孵化较整齐的卵圈连同包种纸放入蚕箔内,在蚕连纸和蚕座纸上注明收 蚁代号,撒鲜石灰或防僵粉,再撒孵出桑,约10~20 min后定座。 收蚁完成后,统一编排饲育号,做好登记。 7.3 收蚁调查 收蚁结束后,及时调查登记卵壳色、蚁蚕体色。收蚁当日下午,对已收蚁的每个小系抽取10 %~ 20 %的卵圈,点数孵化卵壳数、不受精卵数、残存蚁蚕数、早期死卵数,样品卵圈中第四日仍未孵化 的蚕卵,记入催青死卵。 总孵化率以 F 计、收蚁孵化率以 f 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1)计算总孵化率,按 公式(2)计算收蚁孵化率。 F= l1 + l 2 + l3 …………………………………………………………(1) L f = l1 ……………………………………………………………………(2) L 式中: l1 ——当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2 ——第二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3 ——第三日、第四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 L ——受精卵总数,单位为粒。 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 7.4 淘汰加收蚁蛾区 三眠前,将眠起不齐、区内个体开差较大的蛾区淘汰。 7.5 微粒子病检疫 收蚁调查结束后,分卵圈装入纸袋中,注明品种、连纸号、饲育号,取尾蚁和未孵化的蚕卵进行微 粒子病补正检查,检出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淘汰。 微粒子病补正检查方法按DB51/T844 执行。 8 饲育与选择 8.1 饲育技术处理 8.1.1 环境控制 以自然气候条件饲育。遇低温或干燥时,可参照NY/T 1093 6.5.1标准,进行加温补湿。 饲育期间,定期调换蚕箔位置,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光线、气流均匀一致。 8.1.2 给桑 3 DB51/T 1050—2010 采桑标准参照NY/T 1093 6.5.2执行,同一蚕品种给喂桑叶的数量、品质应基本一致。给桑前应匀 蚕或扩座,保持蚕头分布稀密一致。给桑应撒布均匀,不可局部堆积或缺叶。已撒入蚕座的桑叶,不可 取出退还桑篓或另外喂蚕。 1 龄~3 龄期,将桑叶切成方块或条状喂蚕(切叶标准参照NY/T 1093 6.5.1执行),4 龄和5 龄 期用全叶喂蚕。 8.1.3 蚕座面积 稚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3 倍~5 倍;壮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2 倍~3 倍,5 龄每箔(规格 为110 cm × 80 cm)饲蚕不超过400 头。 8.1.4 除沙 除沙力求做到不损伤,不遗失,不可混杂,不可混淆饲育标签。 8.1.5 眠起处理 当95 %以上的蚕就眠后及时止桑。当99 %的蚕眠起、表现求食行为,即可饷食。 早眠蚕、迟眠蚕作淘汰处理。 8.2 幼虫期调查 按蛾区调查下列项目,调查结果登记在饲育采茧调查表中: a)经过时间:收蚁时间、各龄饷食时间、各龄止桑时间; b)眠起状况:各龄止桑时,仍未入眠的蚕,记为迟眠蚕;眠起第二次给桑时仍未脱皮的计为迟起 蚕,迟起蚕并入迟眠蚕计算,早熟蚕、迟熟蚕填入备注栏内; c)发育整齐度:在二眠眠中,目测发育整齐程度,记为好、中、差; d)幼虫体色、斑纹、体形:在5 龄盛食期观察记载,平时发现异常,及时记载; e)病死蚕:包括蝇蛆病蚕、僵病蚕、软化病蚕、以及其他病蚕; f)用于蚕病检验、淘汰的蚕数量。 8.3 幼虫期淘汰 当饲育蛾区出现眠性异常、微粒子病、个体间发育开差过大、蛾区混杂,作整蛾区淘汰;饲育蛾区 内出现的迟眠蚕、迟起蚕、弱小蚕、畸形蚕、蝇蛆蚕、僵蚕、受伤蚕,作个体淘汰;当蚕体形、体色、 斑纹与该品种固有性状不符,或者发生传染性蚕病,视发生程度,作个体或整蛾区淘汰。 9 上蔟和采茧 9.1 上蔟准备 5 龄后期备齐蔟具、上蔟标签、覆蔟网、垫纸。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 9.2 上蔟方法 见熟后,及时捉熟蚕上蔟,加盖覆蔟网。上蔟过程中,核对品种、小系、饲育号、上蔟号是否相符, 2 2 如不相符,应及时查清。上蔟密度为250 头/m ~300 头/m 。 9.3 蔟中保护 上蔟后,用温度24 ℃~25.5 ℃、相对湿度70 %~75 %保护。上蔟经过36 h~48 h后,揭去覆蔟 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9.4 采茧适期 蚕吐丝终了尚未化蛹为采茧适期(上蔟经过50 h~70 h后)。 9.5 采茧方法 采茧前核对品种、饲育号、蔟号是否相符。采茧按蛾区顺次进行,饲育号、上蔟标签随茧箔流转。 采茧结束后,将种茧以一层平铺于箔内,薄皮茧、病态茧、半病态茧、双宫茧分别放于茧箔四角。 蔟中病死蚕、不结茧蚕、烂茧分类登记后,抽部分样品或全部作微粒子病检疫。 9.6 剥茧衣 上蔟后第六日剥茧衣。 4 DB51/T 1050—2010 10 种茧选择 10.1 茧形分类 用目测和手触方法,将种茧分为普通茧、同宫茧、病态茧、半病态茧,清点记载后,分类放置同一 茧箔中。 10.2 茧质抽样调查 在24 ℃条件下,上蔟后第八日对每蛾区随机抽取雌雄茧各25 粒,逐粒编号,用量程为300 g、感 量为1/100 g的电子秤称量25 粒茧重和25 粒茧层重。称茧层时,取出蚕蛹并用隔离器对号放置,称完 后,再将蚕蛹放回各自的茧壳中。 计算50 粒样茧平均全茧量( w ),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二位。 计算50 粒样茧平均茧层量( y ),数字以克(g)表
DB51-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8 01:57:3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