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1185—2011 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agnosis on pebrine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L.) 2011 - 01 - 25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 - 03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1185—2011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试剂 .............................................................................. 1 4 仪器、设备 ........................................................................ 1 5 肉眼诊断 .......................................................................... 1 I DB51/T 1185—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 钢、蔡平钟、朱洪顺、谢忠良、张学清、马露芸。 II DB51/T 1185—2011 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桑蚕微粒子病的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20395 桑蚕微粒子病病原鉴定方法 DB51/T844 桑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 3 试剂 3.1 浓盐酸[w(HCl)=30%]。 3.2 氢氧化钾溶液[w(KOH)=2%]。 3.3 过氧化氢溶液[w(H2O2)=10%]。 3.4 分析用水按 GB/T6682 规定执行。 4 仪器、设备 4.1 普通光学显微镜、相衬(相差)显微镜,放大倍数 15×40 倍或 16×40 倍;生化培养箱(温控范围 10 ℃~50 ℃)、冰箱;天平(感量:0.1 g)、离心机。 4.2 离心管、无纺布滤纸;载玻片、盖玻片、测微尺;容量瓶、量筒、烧杯、二重皿;乳钵、乳棒; 解剖剪、镊子、橡皮吸管;样品袋、冻存管(1.8 mL、5 mL)。 5 5.1 诊断 肉眼诊断 5.1.1 外观观察 通过肉眼观察,蚕的不同发育阶段是否具有下列症状: a) 小蚕期:收蚁后不疏毛、体色深暗、体躯瘦小、发育缓慢、重症死亡;群体发育不齐。 1 DB51/T 1185—2011 b) 大蚕期:表皮缩皱、体呈锈色;体壁出现微细不规则黑褐色病斑,以尾角末端、气门周围和胸 腹足外侧部位较多;蜕皮困难,严重死亡;群体发育不齐。 c) 蛹蛾期:蛹表皮无光泽、反应迟钝、腹部松弛,体壁出现微细不规则黑褐色病斑,感病严重的 不化蛾、死亡;蛾羽化展翅不良、鳞毛脱落、腹部膨大、节间松弛,交配能力差,产卵少。 d) 卵期:卵形不正,排列不齐、多重叠卵,卵产附差、易脱落,不受精卵和死卵多;催青期发育 不整齐。 5.1.2 解剖观察 将外观观察的具有上述大蚕期典型病症的病蚕,用解剖剪从背中线剪开,肉眼观察丝腺是否有乳白 色脓疱状斑块。 5.1.3 判定 通过外观观察,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出现 5.1.1 表述症状之一的,可疑似为蚕微粒子病;通过解剖观 察,大蚕期病蚕丝腺出现可见的乳白色脓疱状斑块时,可确诊为蚕微粒子病。 5.2 显微镜诊断 5.2.1 样品采集 采集 5.1.1 描述的典型症状蚕、蛹、蛾、卵。采集的样品置于样品袋或冻存管中,做好记载。 5.2.2 样品处置 5.2.2.1 样品保存 采集的样品每份混合均匀后再分成 2 份,其中 1 份作为检样按照 5.2.2.2 制备检验,另 1 份作为备 样,保存于 0 ℃~4 ℃冰箱中,保存期 30 d~60 d。 5.2.2.2 样本制备 5.2.2.2.1 不同发育时期的样品,按照下列方法制样: a) 蚁蚕样品置生化培养箱于温度 29 ℃±0.5 ℃、相对湿度≥85 %条件下,放置 2 d~3 d。 b) 小蚕期、大蚕期、蛹期、蛾期样品置生化培养箱于温度 29 ℃~32 ℃、相对湿度≥85%条件下, 放置 2 d~5 d;大蚕期、蛹期经高温处置的样品,可用解剖剪沿背中线剪开,摘取其中肠,每 1 头~5 头蚕或 1 粒~2 粒蛹的中肠为 1 个样。 c) 卵期样品解除滞育后,在生化培养箱温度 29 ℃±0.5 ℃、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催青;孵化 后待其自然死亡。 5.2.2.2.2 将上述制备的样本每份分别置于 1 个乳钵孔中,每孔各放 1 个乳棒,磨碎;滴入 4 滴~10 滴氢氧化钾溶液[w(KOH)= 2%],再次研细。 5.2.2.2.3 5.2.3 按照乳钵序号,将磨碎液用乳棒点样至载玻片,盖上盖玻片,制成镜检样本。 显微镜检查 5.2.3.1 直接观察法 将镜检样本,置于显微镜(15×40 倍或 16×40 倍)下观察,每个样本观察不少于 20 个视野,观察 有无微粒子孢子。 2 DB51/T 1185—2011 5.2.3.2 离心沉淀法 将 5.2.2.2.2 制备的磨碎液,用无纺布滤纸过滤后,将滤液移入离心管中,经 3000 r/min 离心 3 min, 倾去上清夜,沉淀物振荡制镜检样本,置于显微镜(15×40 倍或 16×40 倍)下观察,每个样本观察不少 于 20 个视野,观察有无微粒子孢子。 5.2.3.3 酸溶解法 将检出有微粒子孢子的磨碎液吸取 2 滴,分别滴于载玻片两端,自然干燥后在其中 1 点加 1 滴浓盐 酸[w(HCl)=30%],另 1 点作对照,在 30℃生化培养箱中放置 10 min~20 min 后,盖上盖玻片镜检(15×40 倍或 16×40 倍)。如果样本已干,可加无菌水 1 滴。经过酸处理的样本,微粒子孢子溶解消失,真菌孢 子保持原状。 5.2.3.4 过氧化氢法 将 5.2.3.1、5.2.3.2 镜检出有微粒子孢子原液吸取 1 滴,滴于载玻片上,再将过氧化氢溶液[w(H2O2)=10 %]1 滴~2 滴滴于孢子液中,盖上盖玻片,经过 10 min~30 min,相衬(相差)显微镜镜检(15×40 倍 或 16×40 倍) ,活微粒子孢子释放出极丝。 5.2.4 判定 当镜检发现孢子呈长卵圆形,大小为3.6 μm~3.8 μm×2.0 μm~2.3 μm,呈淡绿色,折光性强,中 间隐约可见1根黑色线状物,表面光滑,孢子活泼,多左右摆动,有时可见翻滚现象时,孢子则为蚕微 粒子孢子(参见GB/T20395附录A微粒子孢子图),原样品确诊为蚕微粒子病。 加浓盐酸作用后,被溶解的孢子为微粒子孢子,原样品确诊为蚕微粒子病。 加过氧化氢作用后,活微粒子孢子释放出极丝,原样品确诊为蚕微粒子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pdf文档 DB51-T 1185-2011 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规程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1185-2011 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1185-2011 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1185-2011 桑蚕微粒子病诊断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13:36:0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