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7.200.01 F15 备案号:36109-2013 北 京 DB11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Single Well of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with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 2012 - 12 - 12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11/T 935—2012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设计............................................................................... 2 5 施工............................................................................... 5 6 工程验收...........................................................................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井用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 .............................. 7 I DB11/T 935—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晓钟、郑起宇、徐伟、陈怀伟、吴文桂、胡淑彦、徐生恒、李大秋。 II DB11/T 935—2012 引 言 为规范和指导地能热泵系统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以下简称地能采集井)工程的建设,编制本 标准。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技术是一项我国原创的先进的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的浅层地能采集技 术。它以循环水为介质采集浅层地下的温度低于 25°C 的热能,可以实现地下水就地同层全部回灌。不 消耗也不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是安全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技术自 2000 年推出以来,在我国 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已推广应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供暖超过 800 万平方米,每年可实现用浅层地能替 代传统供暖能源约 7.2 万吨标煤。我市有许多重要工程都采用了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技术供暖和制 冷。现在这种技术已走出国门,在美国等国外的示范工程也已投入运行。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发明专利 ZL200610002239.8“井用 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相关的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权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声明,放弃因实施本文件而产生的专利号为 ZL200610002239.8 “井用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的专利权。该专利权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 利的责任。 III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为建筑物供暖、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的地能热泵系统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663-2000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 GB 50296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366-2009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API SPEC 5CT-2005 套管和油管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asing and tubing) API SPEC 5B-2008 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规范(Specification for Threading, Gauging and Thread Inspection of Casing ,Tubing and Line Pipe Threads)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能采集井壁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Borehole wall 凿井过程形成的圆柱形表面。 3.2 导流板 Distributing plate 优化水流分布的环状盘。 3.3 蓄能颗粒 Accumulator ball 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球形体。 3.4 地能采集井群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well group 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地能采集井的集合。 1 DB11/T 935—2012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地能采集井按结构分为: a) 有蓄能颗粒采集井,见图1。循环水由置于隔热管底部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 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地能采集井的上部加压回水区内。水流在有蓄能颗粒的环形空间内 向下流动至抽水区,透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部分进入隔热管,再由潜水泵抽出。 d D 图1 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b) 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 2。密封装置结构及安装见附录 A。井水由置于隔热管底部 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隔热管上部的加压回水 2 DB11/T 935—2012 区,通过花管流出地能采集井外与周围岩土体进行热交换后,通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进入隔热管 内再由潜水泵抽出。上述抽水区和加压回水区应在同一水层内,实现同层回灌。 C)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 3。密封装置结构及安装见附录 A。在多水层地质结构的地区 可采用两个或多个井上下叠加的结构。 d d 图 2 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图 3 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4.1.2 地能采集井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 b) c) d) e) 搜集拟建地能采集井(井群)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 确定地能采集井的类别: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或无蓄能颗粒采集井; 地能采集井区的范围、确定地能采集井的数量和位置; 确定地能采集井的结构; 确定循环水量、供热(冷)功率。 4.1.3 地能采集井位置应根据拟建地能采集井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靠近机房; b) 地能采集井位与建(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地能采集井的正常工作; 3 DB11/T 935—2012 c) 相邻两口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小于 8m,相邻两口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 小于 10m; d) 对于地能采集井群,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能采集井的中心连线的方向与当地地下水流方向垂直。 4.1.4 地能采集井结构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能采集井直径和深度; b) 蓄能颗粒材料种类、规格和数量; c) 隔离膜和阻水换热壁的结构、性能; d) 导流板的结构和位置。 4.2 地能采集井的结构设计 4.2.1 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宜参考表1、表2确定地能采集井结构和相关参数。其中供热功率适用于供 暖工况。制冷工况的供冷功率宜按供热功率的1.3倍-1.5倍计算。 表 1 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参数表 地层岩性 地能采集井钻 孔直径(D) mm 地能采集井 深 m 隔热管直径(d) Mm 供热功率 kW 粗砂、砾石 245-500 60-100 159-245 或 DN150-DN250 250-500 岩石 311-500 40-100 108-245 或 DN100-DN250 30-320 粉砂、细砂 500-1200 40-100 DN100-DN250 30-250 粘土 500-1200 40-100 DN100-DN250 30-150 表 2 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参数表 地层岩性 粗砂、砾石 地能采集井钻孔直径(D) 地能采集井深 井管直径(d) 供热功率 mm m Mm kW 108-245 60-100 108-245 15-500 4.2.2 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蓄能颗粒宜采用直径10mm—100mm的球形体,强度应大于C50。组成的环形空间的渗透系数应大于 原地质结构的20倍以上; b) 隔离膜的厚度宜小于3mm,孔隙率宜小于5%,有足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材质应该符合饮用水管件 的相关标准; c) 阻水换热壁宜采用低渗透系数材料,渗透系数宜不大于0.001m/d; d) 沉淀段长度宜不小于1m。 4 DB11/T 935—2012 4.2.3 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井管宜选用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导热性强、流动阻力小的材料,可参考 API Spec 5CT 或 GB/T 13663 选用; b) 井管内径应大于潜水泵标定的最小井管内径; c) 花管孔隙率宜为2%—30%,井管联接宜采用焊接、螺纹联接或其他强度相当的连接方式;螺纹连接 应符合API Spec5B; d) 宜采用混凝土封井,封井厚度为150mm-300mm; e) 沉淀段长度宜不小于3m; f) 地能采集井钻孔深度不应超过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允许的最

pdf文档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 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 北京市 第 1 页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 北京市 第 2 页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 北京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20:2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