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7.140.10 B35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222—2011 代替 DB35/T 121.3-2001 闽北水仙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2011 - 12 -31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3 -15 实施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闽北水仙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DB35/T 1222-2011 * 2012 年 5 月第一版 2012 年 5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222—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规范。 本标准是对DB35/T 121.3-2001《闽北水仙苗木培育技术规范》的修订。 本标准与前版的主要差异: 1) 增加了品种来源。 2) 修改了母树的选择。 3) 修改了母树培育的内容。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建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瓯市茶厂、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建瓯市龙兴茶 叶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瓯市龙山茶叶有限公司、福建御壶春茶叶有限公司、建瓯市鹭苑茶业有限公司、 建瓯市成龙茶厂、建瓯市苑北茶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荣健、肖弘、郭雅玲、吴光兴、吴族良、胡守久、严林华、刘成龙、吴振群、 余荣清。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DB35/T 121.3-2001《闽北水仙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2001年5月,2011年12月第一次修订。 I DB35/T 1222—2011 闽北水仙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闽北水仙茶树的品种来源、育苗目标、母树选择与培育、苗地准备、剪穗扦插、苗圃 管理、苗木出圃规格、起苗、出圃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闽北水仙茶树苗木培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DB35/T 1223-2011 闽北水仙 栽培技术规范 3 品种来源 适制闽北水仙茶的茶树品种为福建水仙,原产福建省建阳市小湖乡大湖村,属无性系繁殖品种,1984 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4 育苗目标 4.1 苗木质量分级原则 苗木分级以一年生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一级分枝数作参考指标,分三级。Ⅰ、 Ⅱ级为合格苗,Ⅲ级苗为不合格苗。 4.2 扦插苗质量 一足龄扦插苗质量指标见表1。 表1 5 一足龄扦插苗质量指标 级别 苗高 (mm) 茎粗 ( mm) 着叶数 (片) 一级分枝数 (个) 侧根数 (条) 侧长度 (cm) 品种纯度 ( %) 危险性 病虫害 Ⅰ >35 >8 >8 1~2 >3 >5 100 无茶根结线 Ⅱ 35~25 4.0~2.5 8~5 1~0 3~2 15~10 99 虫、茶饼病、 Ⅲ <25 <2.5 <5 0 <2 <10 <98 茶根蚧 母树选择与培育 5.1 母树的选择 1 DB35/T 1222—2011 品种纯正的优良母树、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树。 5.2 母树的培育 5.2.1 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改土每 666.7 ㎡施腐熟厩肥 2500 ㎏~5000 ㎏或发酵肥 250 ㎏~500 ㎏,拌施 过磷酸钙 25 ㎏~50 ㎏。 5.2.2 夏秋插的母树在春茶萌动前,供冬插或翌年春插的母树在秋茶萌动前轻修剪,剪去树冠上部的 细枝、病虫枝。 5.2.3 幼龄茶树和重修剪、台刈更新复壮的茶树,结合树冠培养进行定型修剪。 5.2.4 定型修剪后施追肥,施尿素 20 ㎏~30 ㎏。 5.2.5 结合喷施农药,以 0.5%~1%的尿素溶液进行根外施肥,每次每 666.7 ㎡用尿素 1 ㎏~2 ㎏。 5.2.6 冬季清园、修剪、喷射 0.5 度波美浓度的石硫合剂,剪枝扦插前,喷一次长效低毒农药,防止 病虫带入苗圃。 5.2.7 铺草覆盖,蓄水防旱等。 6 苗地准备 6.1 苗地选择 6.1.1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易于排灌,避风,交通方便的农地或水田。刚种植过烟 草、麻类、蔬菜的不能作苗地,苗地应轮作。 6.1.2 土壤结构疏松、保水、透水与通气性良好,土层厚,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或粘质壤土。 6.2 苗床制作 6.2.1 苗地经深翻、碎土、耙平后,制成畦高 10 ㎝~15 ㎝,宽 110 ㎝~120 ㎝的苗床,长度依地势而 定,一般 10m~15m,东西走向为好。 6.2.2 苗床间沟宽 30 ㎝~40 ㎝。 6.2.3 苗地的两端设贮水坑,深长各 80 ㎝~100 ㎝,宽 50 ㎝, 苗地四周设排灌沟。 6.2.4 施基肥:每 666.7 ㎡施腐熟厩肥 1000 ㎏~1500 ㎏或已发酵饼肥 100 ㎏~150 ㎏,均匀撒在苗床 上,与土壤充分拌和,平整、压平。 3 6.2.5 铺培养土:每 666.7 ㎡用 15m 左右的红黄壤心土,经碎土过筛后均匀撒在苗床上,厚 4 ㎝~5 ㎝,压实。 6.3 荫棚设置 6.3.1 苗床两边隔 1.5m~1.6m 打桩,在横纵向的木桩上,捆扎竹条作为棚架,架高 30 ㎝~50 ㎝(低 棚)或 100 ㎝~120 ㎝(高棚)。 6.3.2 遮荫物可因地制宜选择茅草、麦杆、杉树枝、竹帘等。苗床上盖长帘,长 3.0m~3.1m,沟上盖 草帘,长 1m~1.2m,宽 0.8m。 苗地四周围短帘,秋插或冬插可插铁芒箕或遮阳网作为遮荫,铁芒箕枝 叶离地 25 ㎝以上,在插苗的同时,铁芒箕 2 支~3 支为一束,隔 2 行~3 行直插在行间。 6.3.3 遮荫物疏密要均匀,见光不见日,遮光率夏插 70%~80%,冬插为 50%~60%。 7 剪穗扦插 7.1 2 插穗选择 DB35/T 1222—2011 选择纯种,茎枝黄绿色半木质化,粗壮,叶大,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梢。 7.2 剪穗 7.2.1 7.2.2 7.2.3 7.3 鲜叶采摘后 7d~15d 进行剪穗,如果茶树没有采摘,应在剪穗前 10d~15d 进行打顶。 剪取枝条及时运回,摊放在阴凉避风处,喷水湿润,即可剪成插穗。 插穗外运,不能重压、日晒、风吹,防止发热、萎凋、损伤插穗 。 插穗 7.3.1 7.3.2 7.4 插穗应带有一片叶一个腋芽,叶片下短茎长 2 ㎝~2.5 ㎝。 剪口要平滑,斜面与叶向相同,上端剪口距叶柄处 3mm~4mm,应随剪随插。 扦插 7.4.1 扦插时期 春插在3月,夏插在5月底至6月下旬,秋插在8月~9月,冬插在11月~12月,较寒冷茶区,以夏 扦插为宜。 7.4.2 扦插方法 7.4.2.1 发现花蕊应小心摘除。 7.4.2.2 将苗床充分喷湿,待稍干不粘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插。 7.4.2.3 行距 9 ㎝~10 ㎝,株距 4 ㎝左右, 叶缘叶尖不重迭为宜。 7.4.2.4 直插或将叶片稍翘起斜入土,叶面应顺风向,叶柄、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能粘土,插后即 遮荫,喷水至培养土湿透。 8 苗圃管理 8.1 浇灌水与排水 8.1.1 插穗愈合发根期,勤浇水,保持苗床湿润状态。晴天,高温干燥天气,土壤保水性差的,插后 10d 以内,每天早、晚各浇一次;阴天,低温,高湿天气,土壤保水性好,2d~3d 喷一次水。 8.1.2 发根后,晴天隔天浇一次,或隔数天沟灌一次,沟灌 3h~4h,苗床湿透应即排干。 8.2 遮荫 8.2.1 愈合发根期,管护好遮荫物。 8.2.2 发根后应提高透光度,逐步疏去遮荫物。 8.2.3 待根系发育健全,选择阴雨天去除遮荫物,春夏扦插当年 10 月间去除遮荫物。去除遮荫物后应 注意防旱,及时浇水。 8.3 施肥 8.3.1 插穗第一盘根长出后,施第一次肥(春插在 5~6 月,夏插在 8~9 月,秋冬插在翌年 4~5 月施)。 每 667 ㎡用腐熟人、畜尿稀释 10 倍~15 倍泼施或用 0.5%尿素、0.5%过磷酸钙的混和液 300 ㎏喷施, 以后间隔 15d~20d 追肥一次,逐次增加施肥量,每年施肥 3 次~4 次,每 666.7 ㎡施尿素 8 ㎏~10 ㎏, 钙镁磷肥 6 ㎏~8 ㎏,复合肥 6 ㎏~10 ㎏。 8.3.2 每次施肥后,要喷浇清水淋苗。 3 DB35/T 1222—2011 8.4 防治病虫害 按DB35/T 1223-2011中5.5.4规定执行。 8.5 除草摘蕾 及时拔除杂草,发现花蕾及时小心摘除。 9 苗木出圃规格 扦插苗木出圃规格按本标准第4章规定执行。 10 起苗、出圃要求 10.1 选择阴雨天起苗,如土壤干燥时,应喷水,湿润后起苗。 10.2 起苗时用锄头挖起苗株,保护好根系。 11 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按GB 11767规定执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35-T 1222-2011 闽北水仙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55:3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