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3.020.01 Z06 DB11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1173—2015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Guidelines for hydro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streams in mountainous area 2015 - 01 - 28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5 - 01 实施 发 布 DB11/T 1173—2015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监测...............................................................................................................................................................2 4 评价...............................................................................................................................................................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河流水文地貌监测方法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河流水文地貌各级参考实景照片 .............................................................................8 附录 C(资料性附录)河流水文地貌调查成果 .............................................................................................9 参考文献...........................................................................................................................................................10 I DB11/T 1173—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水文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进怀、段淑怀、叶芝菡、吴敬东、杨元辉、毕勇刚、袁爱萍、李京辉、黄 振芳、王奋忠、杨华、胡宗明、贺鸿文、路炳军、常国梁、彭海燕、刘金瀚、张满富、陆大明、杨坤、 化相国、阳文兴、赵宇、宿敏、苏醒、张超、刘佳璇、季吉、胡晓静、尹玉冰、焦一之、苏利茂、李 世荣、包美春、贾瑞燕、王光武、钟莉、刘大伟。 II DB11/T 1173—2015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区河流水文地貌监测、评价的因子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区河流的评价与生态恢复工作。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水文地貌 hydromophology 河流水文、地貌和连续性状况。 2.2 河床 riverbed 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2.3 河漫滩 floodplain 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滩地。 2.4 底质 substrate/substratum 河床的物质组成。 2.5 纵向连续性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河流水体在纵向上的自由流动性,河流上下游的水体连通状况。 2.6 横向连通性 lateral connectivity 河流水体在横向上的自由流动性,河床、河岸与河漫滩的水体连通状况。 2.7 1 DB11/T 1173—2015 垂向连通性 vertical connectivity 河流水体在垂向上的自由流动性,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状况。 3 监测 3.1 应对河流全程开展监测。 3.2 全市范围内的监测建议每 10 年开展 1 次,为某个项目或工程服务的监测应当在项目(工程)实 施前、后各监测 1 次。宜在汛期及其前后(5 月至 10 月)开展。 3.3 应徒步监测,监测之前宜利用航片提前辨识河流的位置与概况。 3.4 从河口开始、沿下游向上游监测。 3.5 划分监测单元,划分原则如下: a) b) c) d) 自下游向上游连续划分,编号为 0,1,2……; 单元内水文地貌要素均匀、基本一致; 最短不小于 10m,最长不大于 500m; 遇横向拦挡建筑物,宜取跨建筑物上下游的 50m 河段为一个单元。 3.6 应开展每个单元的起始点定位、路线跟踪与特征记录。 3.7 每个单元监测因子的选择应按表 1 的规定。各因子监测方法参见附录 A。 3.8 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完成监测数据的输出与整理。 表1 河流水文地貌的监测因子 类 编号 因子 属性 河床 1 几何形态 2 底质 3 植被 4 水文 5 人为影响下的河流连续性 平面形态 直的;交错、辫状的;弯曲、蜿蜒的 人工化 硬质化(浆砌石、混凝土铺底等) ,非硬质化 保持自然 岩石,砾石,卵石,粗砂,细砂,淤泥等 人工/半人工化 植被受到不同的程度的破坏或人工改造 保持自然 径流时间 影响径流、泥沙和生物连续性 的工程或行为 无或较少人为干扰,自然、种类多样,外来入侵 种少 常流水,间歇性径流,干枯 堰,坝,闸,涵洞等工程或人为取水等 河岸 保持自然 6 2 河岸的改造 受宽型护堤工程的束窄 无护堤工程,保持自然 一岸或两岸建有护堤工程,距水体较远,部分束 窄河流空间,但影响较小 DB11/T 1173—2015 表1 河流水文地貌的监测因子 (续) 编号 类 因子 受窄型护堤工程的束窄 属性 一岸或两岸建有护堤工程,距水体近,明显束窄 河流空间,影响较大 河漫滩 土地利用及相关属性 7 土地利用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 程度 自然河滩地(有水体恢复空间) 耕地、果园等(水体恢复空间有限) 道路、房屋等(没有水体恢复空间) 其他 外界胁迫因子 8 取水 有/无 污水排放、垃圾倾倒 有/无 河道侵占 有/无 采砂 有/无 跨河桥/路 有/无 4 评价 4.1 分级标准见表 2,各级对应的照片图示参见附录 B。 表2 河流水文地貌分级标准 特性 参考实景照片 保持自然,沟道连续,无污水、垃圾、采砂采石等,无人为干扰 参见图 B.1 级别 I 级:优 Ⅱ级:良 Ⅲ级:中 Ⅳ级:差 V 级:劣 接近自然,水流与泥沙输移畅通,河道一岸被束窄,河底与地下 水连通,无横向拦挡建筑物 河道水流与泥沙输移受中等程度影响,河道两岸被束窄,河底连 通,有一些小型跌水或横向拦挡建筑物,但不阻碍河流连续性 河道水流与泥沙输移受较大影响,河道两岸被束窄,河底连通, 有横向拦挡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河流连续性 河道两岸受束窄,河底硬质化、不透水,与地下水无连通 参见图 B.2 参见图 B.3 参见图 B.4 参见图 B.5 4.2 根据附录 A 表 A.1 的数据,按照图 1 所示流程对各单元进行水文地貌分级。 4.3 整理河流所有单元的分级结果,统计每一级别水文地貌对应的河段总长度及其比例,填写附录 C 表 C.1。 4.4 绘图,显示河流水文地貌分级成果。宜使用以下颜色模式:I 级-蓝色,Ⅱ级-绿色,Ⅲ级-黄色, Ⅳ级-橙色,V 级-红色。成果图可参考附录 C 图 C.1。 4.5 宜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完成评价和制图。 3 DB11/T 1173—2015 图 1 水文地貌评价和等级确定流程图 4 DB11/T 1173—201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河流水文地貌监测方法 A.1 河流水文地貌监测记录表见表A.1。 表A.1 河流水文地貌监测记录表 河流名称: ; 单元数量: 基本数据 岸边带土地利 水文地貌特征 植 单元 地理 能否 照片 单元 地质 河床 平面 径流 宽型护 窄型护 横向拦挡 河底 被 编号 位置 到达 编号 长度 状况 底质 形态 时间 堤工程 堤工程 建筑物 状况 特 外界胁迫因子情况 用特征 左岸 右岸 污水 垃圾 征 采砂 取水 跨河桥 侵 或路 占 其他 河 道 填表人: 校核人: 填表日期: 5 DB11/T 1173—2015 A.2 监测方法及填表说明: A.2.1 地理位置:单元起点的经纬度或北京地方坐标。 A.2.2 能否到达:选择能或否,并填写原因。 A.2.3 照片编号:单元的照片编号,照相时人应面向上游。 A.2.4 单元长度:利用软件计算,单位为米。 A.2.5 地质状况:查阅当地水文地质资料。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A.2.6 河床底质:目视判别。A.卵石/砂砾,粗糙,B. 砂砾/泥沙,中等,C. 泥沙,较细,D.无自然 底

pdf文档 DB11-T 1173-2015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1-T 1173-2015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北京市 第 1 页 DB11-T 1173-2015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北京市 第 2 页 DB11-T 1173-2015 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 北京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8:47:3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