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3.020 Z 06 备案号:47893-2015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2015 - 09 - 24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12 - 20 实施 发 布 DB63/T 1414—2015 前 言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以康、张法伟、徐兴良、林丽、郭小伟、李茜、刘淑丽、杜岩功、曹广民。 I 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定了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和评估指标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海拔高度3 200 m~5 200 m之间,坡度<10°的平缓滩地,降水量在400 mm~600 mm的 由放牧活动导致的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的评估及其综合治理。不包含沼泽化嵩草草甸。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高寒嵩草草甸 由寒冷中生、湿中生和旱中生多年生密丛短根茎地下芽嵩草属植物为建群种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分 布在海拔3 200 m~5 200 m之间,多发育于平缓滩地、河流高阶地、浑圆低丘和山地,是典型的高原地 带性植被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顶极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冠层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以针 茅、早熟禾和披碱草等为优势种,下层草本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美丽风毛菊、火绒草等杂类草为伴 生种。在青藏高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和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以下。土壤以高山草甸土 为主,具有较厚的草毡表层。 2.2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 高寒嵩草草甸在自然或人类干扰下,其系统的组成、结构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从一个稳定状态逆向 演替到次一级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经济服务功能或生态功能发生退化改变。 2.3 优势种 在草地群落中占优势的植物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个体数量较多、投影盖度较大、生物量较高、 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对其它植物种的生存有很大影响与控制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植物种。 2.4 绝对盖度 基于针刺法获取。即利用1 m×1 m的样方框,其内均匀分布100个小格,用粗约2毫米的细针,按顺 序在样方框的100交叉点上,从植被的上方垂直下插,记录细针每次接触的植物种,最后计算各个植物 种被接触的数次,用百分数表示。 2.5 1 DB63/T 1414—2015 草毡表层 草毡表层是发育于土壤表层的、由不同年龄的活根和保持原状的死根交织磐结而成的、呈草毡状的、 具有有机土壤物质大量积存特性的植毡层,85%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于此层。随着发育年限的不同,其 厚度、分层颜色亦不同,发育成熟后的草毡表层韧性极大,不易被分离,为高寒草地所特有土壤发生层 次,是草毡寒冻雏形土系统分类的诊断表层。 2.6 表层根土体积比 垂直于地表0 cm~10 cm的土壤中根和土的体积之比。 2.7 表层土壤容重 垂直于地表0 cm~10 cm的土壤单位体积的烘干重量。 2.8 降水入渗速率 单位时间内地表单位面积土壤的入渗降水量。 2.9 表层土壤有机质 垂直于地表0 cm~10 cm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2.10 地上生物量 单位面积的样方内,齐地面剪割草本植物及灌木植物当年嫩叶所获得的干草产量。包括牲畜可食牧 草产量和不食草产量。 2.11 植被功能群 由于共同享有一些关键的功能性状而对特定环境因子有相似反应机理并对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有相 似影响的不同植物种类的组合。依据牲畜的采食性能,将草地群落中的植物划分为可食牧草和不可食牧 草。 3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原则 3.1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是在同一类型,具备相似气候、土壤背景的高寒嵩草草甸内进行。 3.2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的生物指标主要依据植物群落冠层结构、优势种、可食牧草绝对盖度和草 地的地上生物量等来衡量。 2 DB63/T 1414—2015 3.3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的土壤性状指标主要依据草毡表层的发育程度及其引起的表层根土比、表 层土壤容重、降水入渗速率和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来衡量。 4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指标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划分为禾草-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 其评估指标及相应阈值范围定义为表1。 表1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退化 状态 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 冠层结构 优势种 植被地上 可食牧草 生物量 绝对盖度 g/m 2 (%) 草毡表层 降水入渗速 厚度(cm) 率(mm/min) 表层土壤有 机质(g/kg) A 表层根土 体积比 表层土壤 容重 (g/cm3) 垂穗披肩 禾草嵩草 草、早熟 双层结构 群落 禾、异针 ≥0.5 ≥2.0, ≥65, ≥0.5, ≥0.7, <2.4 <3.5 <80 <0.7 <1.1 ≥60,< ≥2.4, ≤1.0, ≥80, ≥0.7, ≥0.6, 95 <3.2 <2.0 <135 <1.4 <0.7 ≥3.2 <1.0 ≥135 ≥1.4 <0.6 <0.5 >35 <45 <0.5 ≥1.1 ≥280 ≥95 ≥130, <280 茅、矮嵩 草 矮嵩 草群 单一冠层 矮嵩草 单一冠层 小嵩草 落 小嵩 草群 <130 落 杂类 细叶亚 草-黑 菊、铁棒 土型 单一冠层 锤、 次生 黄帚橐吾 裸地 等 ≥120, <260 ≥10,< 60 <10 A 土壤有机质为参考指标 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调查方法 3 DB63/T 1414—2015 5.1 确定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相似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植物群落的冠层结构。采用目测法。高寒嵩 草草甸一般为双层结构或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多以根茎禾草层片或草丛禾草层片和密丛根茎嵩草层片为 主,单层结构则以密丛根茎嵩草层片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为主。 5.2 确定高寒嵩草草甸群落的优势种。绝对盖度超过 50%的植物种,一般以旱生中生的禾草、莎草、 杂类草为主,如垂穗披肩草、早熟禾、异针茅、矮嵩草、小嵩草、细叶亚菊、铁棒锤、黄帚橐吾等; 5.3 确定可食牧草绝对盖度,用 1 m×1 m 的 100 格样方框进行针刺法获得,见附录 A。 5.4 确定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用收获法和烘干称重法进行测定植被地上干草产量,见附录 A。 5.5 确定草毡表层厚度,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利用直尺直接测定,见附录 A。 5.6 确定降水入渗速率,在土壤表面利用环刀法进行人工注水测定,见附录 B。 5.7 确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风干、过筛的土壤样品利用重铬酸钾氧化-硫酸亚铁滴定法测定,见 附录 B。 5.8 确定表层根土体积比,基于容量瓶法分别测定样品内土壤体积和根系体积,见附录 B。 5.9 确定表层土壤容重,利用标准环刀测定单位体积的土壤干土重量,见附录 B。 6 判定结论 6.1 当植物群落冠层结构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根茎禾草层片或草丛禾草层片,下层为密丛根茎嵩草层 片,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旱生或中生的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其中可食牧草绝对盖度>95%,植被群 2 落地上生物量≥280 g/m ,草毡表层厚度≥0.5 cm,降水入渗速率为 2.0 mm/min~3.5 mm/min,表层土 3 3 壤有机质为 65 g/kg~80 g/kg,表层根土体积比 0.5~0.7,表层土壤容重 0.7 g/cm ~1.1 g/cm 时, 判定为禾草-嵩草群落;旱生或中生的禾本科植物是指垂穗披肩草、早熟禾、羊茅和异针茅等,莎草科 植物是指矮嵩草。 6.2 当植物群落冠层结构仅为密丛根茎嵩草层片,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矮嵩草,其中可食牧草绝对盖 2 2 度为 60%~95%,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为 130 g/m ~280 g/m ,草毡表层厚度为 2.4 cm~3.2 cm,降水 入渗速率为 1.0 mm/min~2.0 mm/min,表层土壤有机质为 80 g/kg~135 g/kg,表层根土体积比 0.7~ 3 3 1.4,表层土壤容重 0.6 g/cm ~0.7 g/cm 时,判定为矮嵩草群落。 6.3 当植物群落冠层结构仅为密丛根茎嵩草层片,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小嵩草,其中可食牧草绝对盖 2 度为 10%~60%,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130 g/m ,草毡表层厚度>3.2 cm,降水入渗速率<1.0 mm/min, 3 表层土壤有机质>135 g/kg,表层根土体积比>1.4,表层土壤容重<0.6 g/cm 时,判定为小嵩草群落。 6.4 当植物群落冠层结构仅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毒杂草类,其中可食牧草绝 2 2 对盖度<10%,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为 120 g/m ~260 g/m ,草毡表层厚度<0.5 cm,降水入渗速率>35 3 mm/min,表层土壤有机质<45 g/kg,表层根土体积比<0.5,表层土壤容重>1.1 g/cm 时,判定为杂类草 -黑土型次生裸地;毒杂草类是指细叶亚菊、铁棒锤、黄帚橐吾等。 4 DB63/T 1414—2015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植物群落特征测定 A.1 绝对盖度 基于针刺法获取。即利用1.0 m×1.0 m的样方框,将其内部均分为100格,利用直径为2 mm的细针 按顺序在样方框的100 交叉点上,从植被的上方垂直下插,记录细针每次接触的植物种,最后计算各个 植物种被接触的数次。植物种的绝对盖度为植物种在样方框内出现的总次数,用百分数表示。可食牧草 绝对盖度为样方内所有可食牧草绝对盖度之和。样方框取样方法为点状取样或者随机取样,样方重复数 不少于5个。 A.2 植被地上生物量 以功能群为采样单元,采用标准收获法,样方面积为1 m×1 m。将样方内植物齐地面剪割、装袋, o 并标明样品的所属样地、样方号等信息,放入65 C烘箱烘干至恒重,利用0.001 g的电子天平称重,计 算单位面积的植被地上生物量。 A.3 草毡表层厚度 草毡表层的形成过程是草毡状有机物在表土中的聚积过程,草毡表层颜色较深,根系密集,和下面 的土壤有很明显区别,测定时用卷尺从土壤表面测量草毡表层根系密集、颜色较深的这部分长度,即为 草毡表层厚度。 5 DB63/T 1414—2015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B.1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

pdf文档 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414-2015 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评估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6:26:0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