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3.200 A 91 DB 12 天 津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2/T 600—2015 社区应急工作规范 Community emergency work regulation 2015 - 12 - 30 发布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6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 12/T 600—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天津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键、许斌、刘春祥、徐春平、邵炜、庞洪庆、申娜娜、高玉斌、刘璟、何 君、 唐梅、孙宇。 本标准于2015年12月首次发布。 I DB 12/T 600—2015 社区应急工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天津市行政区域内社区应急工作的术语和定义、原则、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管理制度、 应急值守、风险隐患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设施、应急物资(器材)和装备、应急志愿者队伍、科 普宣传、应急培训、应急演练、预警响应、信息报告、应急处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工作资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行政区域内社区应急工作中的组织体系、预防准备、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工 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社区 Community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 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 3.2 突发事件 Emergency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4 原则 4.1 社区应急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源头管理、因地制宜,建章立制、整合资源,关注 群众、鼓励参与”的原则。 4.2 各区县政府应将社区应急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统筹协调,逐步推进。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应作为社区应急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指导和推动工作,并落实工作措施。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 委员会在区县政府应急办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协助组织实施具体工作。 1 DB 12/T 600—2015 5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5.1 应急工作组 5.1.1 社区应急工作组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建、调整。 5.1.2 社区应急工作组组长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 居委会、村委会主任担任。 5.1.3 城市社区应急工作组成员主要包括居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者队伍、物 业和驻社区公安机关、单位等重点单位负责人等。 5.1.4 农村社区应急工作组成员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乡镇卫生院、志愿者队伍、民兵预备 役和驻社区公安机关、单位等重点单位负责人等。 5.2 应急工作组职责 主要包括: a) 落实风险隐患排查,协助整改工作; b) 落实突发事件预防工作; c) 组织编写、修订社区应急预案; d) 负责应急物资的管理、使用和发放; e) 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f) 组织开展应急工作组和应急志愿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g) 组织开展突发事件预警响应、先期处置,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职能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工作。 5.3 应急工作岗位 5.3.1 应急工作组设综合联络岗、抢险救灾岗、后勤保障岗、治安保卫岗、医疗救护岗和人员疏散岗 等。 5.3.2 突发事件情况下,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a) b) c) d) e) f) 综合联络岗 负责预警预报、应急处置信息的接收、汇总和传递等。 抢险救灾岗 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和伤员救治等。 后勤保障岗 负责救灾物资的接收、发放和生活必需品的筹集、管理工作,以及临时疏散安置场所的维护保 障工作。 治安保卫岗 负责治安管理、安全保卫和突发事件现场秩序维护工作。 医疗救护岗 负责受伤人员的简单救护,协助卫生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协助做好灾后 卫生防疫工作。 人员疏散岗 负责人员疏散、引导和秩序维护、居民安抚等工作。 2 DB 12/T 600—2015 6 管理制度 6.1 应急值守制度 社区应建立值班制度,实行日常值班和应急值班。 6.2 联席会议制度 社区应定期组织驻区及相邻、相关企事业单位召开应急管理联席会议,通报社区应急工作情况,分 析应急工作形势,制定联合应对措施。应由社区应急工作组牵头组织,每年召开一次。 6.3 信息员制度 社区要确定重点部位安全隐患信息员,建立覆盖全辖区的警示信息网络,全方位监控本区域各类事 故隐患,发现事故苗头,及时上报。 6.4 应急物资、设施、器材管理制度 对应急物资、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等实行分类建档,取用登记,动态管理,专人负责。 7 应急值守 7.1 日常值班 社区日常值班工作可与社区安保工作结合,由治安巡逻队、楼群组长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物业保安、 民兵预备役等人员执行。 7.2 应急值班 突发事件情况下,由社区应急工作组成员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 7.3 值班员培训 定期组织值班人员培训,规范信息搜集、汇总、报送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以及信息各项要素。 8 风险隐患评估 8.1 组织实施 8.1.1 社区应急工作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开展风险隐患评估。 8.1.2 评估方式可选择自行评估或邀请专业机构评估。 8.2 主要内容 8.2.1 社区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 a) 地理位置、建筑面积、建筑物、抗震气强度、住户、党员数量、志愿者、社团等情况; b) 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驻区单位等情况; c) 物业、可提供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超市、临时疏散安置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等情况。 3 DB 12/T 600—2015 8.2.2 风险分析 项目主要包括: ——风险类型: d) 自然灾害(水灾、内涝、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 e) 事故灾难(企业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 f)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事件); g)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可能造成的危害: a) 影响范围; b) 人身伤害; c) 财产损失; d) 衍生、次生灾害。 8.2.3 应对能力评估 主要包括: a) 应急队伍,主要包括队伍架构、人数、职责、管理、运行机制等; b) 应急物资,主要包括应急物资种类、名称、数量、保质期、保管人、调用机制、维护更新机制 等; c) 应急设施,主要包括临时疏散安置场所的设置、可容纳人员数量,以及距离社区最近的应急避 难场所的设置、可容纳人员数量、天数、基础设施和路线等。 d) 周边资源,主要包括一定范围内的医院、派出所、消防局等。 8.2.4 隐患排查 主要包括以下重点点位: a) 人员密集场所:幼儿园、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公共绿地花园等; b) 生产经营性单位:超市、饭店等店铺; c) 公共设施:自来水、电、燃气、供热等; d) 其他:山林、防洪泄洪区等特殊点位。 8.3 风险隐患登记 8.3.1 风险评估后,由社区应急工作组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8.2.1、8.2.2 及 8.2.3 的内容。 8.3.2 隐患排查后,由应急工作组组织对社区内的隐患点位、类型、危害程度、影响人群及范围等进 行综合分析、考量。每次隐患排查后,填写《社区风险隐患登记表》,见附录 A。 8.4 风险隐患整改 8.4.1 针对排查的风险隐患,实行动态管理,社区应急工作组应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的单位 和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责成专人抓好跟踪落实。 8.4.2 对短期内能完成整改的要立即消除隐患,由社区应急工作组定期复查。 8.4.3 对情况复杂、超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职权范围的,社区应急工作组应及时报请所在地乡镇政 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职能部门备案、协调解决。 4 DB 12/T 600—2015 9 应急预案编制 9.1 应急预案管理 9.1.1 应急预案由社区应急工作组负责编制、修订。 9.1.2 应急预案应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9.2 应急预案分类和内容 9.2.1 基于社区基本情景,针对社区风险隐患评估情况,编制气象灾害、防汛、清雪、地震、火灾、 传染病防控等应急预案。 9.2.2 社区应急预案应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先期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 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 点。 9.2.3 社区应急工作组编制家庭应急预案模板,指导社区居民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完成预案制定与演练。 基本内容见附录 B。 9.3 应急预案修订 社区风险隐患或应对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时,可视情况修订相关应急预案。 10 应急设施 10.1 基本原则 10.1.1 应急设施的设置以“资源整合”为原则,以现有资源为主,采取“功能共担”的方式,需结合 社区实际,由应急工作组统筹安排。 10.1.2 具备条件的社区,可设置应急办公室及值班室、应急器材库、红十字应急救护站、临时疏散安 置场所等。 10.2 配置要求 10.2.1 应急办公室及值班室 10.2.1.1 应配备电脑、资料铁皮柜、资料盒、图书架等值班人员所需的办公用品和生活必需品。 10.2.1.2 配备二十四小时开通的电话,有条件的可利用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局域对讲机作为应急信息 传输手段。 10.2.1.3 悬挂社区应急组织机构图、社区应急工作组联络表、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组成、社区突发事 件应急处置流程图、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图、社区紧急疏散路线图、社区紧急联络电话表等。 10.2.1.4 用于应急培训等活动,有条件的配置投影仪等设备。 10.2.2 应急物资(器材)库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社区应配备应急物资(器材)库,设置器材架、标识牌等。 10.2.3 红十字应急救护站 10.2.3.1 配备应急救护器材,包括:急救箱 1 个(内装三角巾、止血带、纱布、绷带、夹板、手电筒 等)、担架 1 副。 5 DB 12/T 600—2015 10.2.3.2 应急救护器材定期更换。 10.2.4 临时疏散安置场所 10.2.4.1 社区临时疏散安置场所应遵循因地制宜、平急结合、资源共享、功能共担的原则

pdf文档 DB12-T 600-2015 社区应急工作规范 天津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2-T 600-2015 社区应急工作规范 天津市 第 1 页 DB12-T 600-2015 社区应急工作规范 天津市 第 2 页 DB12-T 600-2015 社区应急工作规范 天津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6:19:1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