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B 01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6/ T 951—2017 水稻对二化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to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2017 - 10 - 23 发布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36/ T 951—2017 目 前 次 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人工接虫鉴定 ....................................................................... 2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 3 5 评价规范 ........................................................................... 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二化螟抗性鉴定调查表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水稻二化螟识别特征 ............................................. 10 I DB36/ T 951—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英娟、徐雪亮、王奋山、刘子荣。 II DB36/ T 951—2017 水稻对二化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对二化螟抗性鉴定的人工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虫鉴定和评价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对二化螟的抗性鉴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水稻 包括栽培稻和野生稻。 2.2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鳞翅目,螟蛾科。 2.3 抗性 水稻具有的抵抗二化螟危害的能力。 2.4 人工接虫鉴定 人工将二化螟幼虫接到水稻测试样品上,通过测试样品受害情况鉴定对二化螟的抗性水平。 2.5 田间鉴定 测试样品种植于大田中,通过田间自然发虫鉴定测试样品对二化螟的抗性水平。 2.6 二化螟蚁螟 二化螟的初孵幼虫,淡褐色,头部黑色,被深灰色毛,称为蚁螟。 2.7 1 DB36/ T 951—2017 对照品种 为保证抗性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减少年度间和环境条件造成的差异,在品种鉴定时设置 相对已知的抗虫和感虫品种。 2.8 幼虫校正死亡率 测试样品经过感虫对照校正后的幼虫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幼虫校 正死亡率%=(取食测试样品 幼虫死亡率%-取食 感虫对照幼虫死亡 率%)/(1-取食感虫对 照幼虫死亡 率%)×100。 2.9 枯心指数 测试样品枯心率与感虫品种枯心率比值,单位为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枯心指数= 测试样品枯心率/感虫品种枯心率×100。 2.10 白穗指数 测试样品白穗率与感虫品种白穗率的比值,单位为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白穗指数 =测试样品白穗率/感虫品种白穗率×100。 3 人工接虫鉴定 3.1 感虫对照 感虫对照为明恢63,抗虫对照为引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华恢1号。 3.2 室内人工接虫鉴定 3.2.1 测试样品准备 取分蘖盛期的稻株,洗净后去除老叶和大部分须根,截取基部10cm~15cm,在离基部3cm处划一条 3cm长的纵向切口,擦干后放入底部有2cm深营养液的玻璃管(长25cm,内径2.5cm)内。每管放稻株2~ 3株,每管为一个重复,重复6次。 3.2.2 虫源准备 将接近孵化的二化螟卵块放至培养皿中,孵化蚁螟。 3.2.3 接虫 用细毛笔轻轻将10头二化螟蚁螟接在玻璃管内稻株上,接虫后,玻璃管上端用黑布封口并用橡皮筋 扎紧。每个处理的6次重复为一组,用橡皮筋扎紧,放于养虫室中。 3.2.4 2 接虫后管理 DB36/ T 951—2017 第4天向管内添加新鲜稻株1株~2株,稻株处理同3.1.1。期间,每隔2d换1次管中营养液,如果玻 璃管壁凝结水珠,及时擦干。养虫室条件:28℃±2℃、RH 80%±5%、16L/8D。 3.2.5 抗性调查 接虫第7天剥查稻株,记录幼虫存活数,计算幼虫死亡率。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1中,抗性等级见 表1。 3.3 网室人工接虫鉴定 3.3.1 测试样品准备 鉴定圃设置在网室的水泥池内,水稻材料单本植,株行距15cm×15cm,每个处理设置5次重复,每 次重复10株。 3.3.2 虫源准备 同3.1.2。 3.3.3 接虫 于水稻分蘖盛期每稻株接二化螟蚁螟5头,接在稻株第二叶或第三叶叶鞘之间的叶舌处。接虫前清 除其它虫卵、天敌。 3.3.4 接虫后管理 接虫后罩80目网罩。 3.3.5 抗性调查 接虫30d后,调查每株枯心情况,计算幼虫死亡率、枯心率和枯心指数。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2中, 抗性等级见表2。 4 4.1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实验田选择 设在二化螟常发区。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4.2 秧苗移栽 单本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不少于10m2 。 4.3 试验田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整个生长期不施用防虫农药。 4.4 抗性调查 感虫对照为明恢63。调查各代二化螟发生情况。采用平行线跳跃法,每小区剥查6点,每点5蔸(每 小区剥查30蔸)水稻。记录每蔸水稻的分蘖数,枯鞘数,枯心数,穗数,白穗数,二化螟幼虫数及蛹数, 计算枯心指数和白穗指数。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3中,抗性等级见表3。 3 DB36/ T 951—2017 5 评价规范 5.1 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5.1.1 室内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幼虫校正死亡率评价测试样品室内人工接虫抗性,评价规范见表1。 表1 5.1.2 室内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抗性级别 抗性及幼虫校正死亡率(%) 0 高抗=100 1 80≤抗<100 3 60≤中抗<80 5 40≤耐虫<60 7 20≤感虫<40 9 高感<20 网室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枯心指数评价测试样品网室人工接虫抗性,评价规范见表2。 表2 5.2 网室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抗性级别 抗性及枯心指数(%) 0 高抗=0 1 0<抗≤20 3 20<中抗≤40 5 40<耐虫≤60 7 60<感虫≤80 9 高感>80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在水稻分蘖期枯心指数或穗期白穗指数评价田间抗性,评价规范见表3。 表3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评价规范 抗性级别 抗性及枯心(白穗)指数(%) 0 高抗=0 1 0<抗≤20 3 20<中抗≤40 5 40<耐虫≤60 7 60<感虫≤80 9 高感>80 DB36/ T 951—20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二化螟抗性鉴定调查表 表A.1 材料名称 重复 试管编号 1 1 室内人工接虫鉴定调查记载表 接虫数(头) 活虫数(头) 2 … 6 2 1 2 … 6 3 1 2 … 6 表A.2 材料名称 重复 植株编号 1 1 网室人工接虫鉴定调查记载表 分蘖数(个) 枯心数(个) 接虫数(头) 活虫数(头) 2 … 10 2 1 2 … 10 5 DB36/ T 951—2017 表 A.2 3 网室人工接虫鉴定调查记载表(续) 1 2 … 10 4 1 2 … 10 5 1 2 … 10 表A.3 材料名 小区 剥 查 称 植株编号 点 1 1 1 2 3 4 5 2 1 2 3 4 5 3 1 2 3 4 6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调查记载表 分 蘖 数 枯 心 数 穗 数 (个) (个) (个) 白穗数 幼虫数 蛹 数 (个) (头) (头) DB36/ T 951—2017 表A.3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调查记载表(续) 5 4 1 2 3 4 5 5 1 2 3 4 5 6 1 2 3 4 5 2 1 1 2 3 4 5 2 1 2 3 4 5 3 1 2 3 4 5 7 DB36/ T 951—2017 表A.3 4 1 2 3 4 5 5 1 2 3 4 5 6 1 2 3 4 5 3 1 1 2 3 4 5 2 1 2 3 4 5 3 1 2 3 4 5 8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调查记载表(续) DB36/ T 951—2017 表A.3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调查记载表(续) 1 2 3 4 5 5 1 2 3 4 5 6 1 2 3 4 5 9 DB36/ T 951—2017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水稻二化螟识别特征 B.1 类别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B.2 卵 扁椭圆形,数十至百多粒卵粘连在一起,作鱼鳞状排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水稻苗期卵多产于叶 片近端部,圆杆拔节期则产卵于离水面2~3寸的水稻叶鞘上。初产时呈乳白色,近孵化时呈灰黑色。 B.3 幼虫 初孵幼虫淡褐色,被深灰长毛,称为蚁螟。大龄幼虫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纹,系识别的主要特征。 B.4 蛹 圆筒形,初化蛹时黄褐色,后变为红褐色,腹部背面和侧面有5条褐色纵线。臀刺扁平,背面有2 个角状突起,端部有刺毛1对。 B.5 成虫
DB36-T 951-2017 水稻对二化螟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江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0:48: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