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3.020.40 Z 06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599—201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mergency monitoring in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2019 - 07 - 23 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8 - 23 实施 发 布 DB37/T 3599—2019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响应启动 ........................................................................... 2 5 现场调查与污染物初步判别 ........................................................... 2 6 监测方案 ........................................................................... 2 7 现场采样与监测 ..................................................................... 3 8 应急监测报告 ....................................................................... 4 9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5 10 应急监测终止 ...................................................................... 5 11 应急监测评估 ...................................................................... 5 12 日常保障 ..........................................................................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单 .................................. 8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场调查记录单 .......................... 9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编制提纲 ........................... 10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方法选用指南 ............................. 11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编制提纲 ........................... 16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评估记录单 ............................. 19 I DB37/T 3599—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强、朱晨、魏子勇、郑雁、王述伟、程磊、戴金平、冯德达、李恒庆、张存 良、高洁。 II DB37/T 3599—201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响应启动、现场调查与污染物初步判别、编制监测方案、现 场采样与监测、编制监测报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应急监测终止、应急监测评估以及日常保障等技 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的应急监 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辐射污染事件、海洋污染事件、地质环境突发事件、涉及军事设施污染事件、生物 和微生物污染事件等的应急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应急监测 emergency monitoring 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至应急响应终止前,对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 监测。 3.2 应急监测响应 emergency monitoring response 指应急监测部门接到应急监测任务指令后,组织开展的应急监测等应对措施。 3.3 应急监测终止 emergency monitoring termination 1 DB37/T 3599—2019 指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根据环境应急现场指挥部下达的应急终止命令, 终止现场应急监测工作。 3.4 应急监测评估 emergency monitoring evaluation 指应急监测终止后,组织对本次应急监测的重点工作环节进行效果评估,以便进一步完善、改进应 急监测工作。 3.5 应急监测演练 emergency monitoring drilling 指为检验应急监测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的适应性和应急监测人员的协同性 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 4 响应启动 4.1 应急监测部门接到应急监测任务指令后,应立即启动本部门的应急监测预案,快速集结应急监测 人员,准备监测仪器装备,赶赴事件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应急监测部门在启动应急监测预案的同时,应 立即展开现场相关情况的收集调查。按附录 A 的格式填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任务单》,详细了解 记录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判定事件性质(如爆炸、泄露、超标排放、非法倾倒等),以 及污染物种类、性质、危险特点等。 4.2 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应调取事发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 4.3 应急监测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后,可视事件污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响应级别调整建议。 5 现场调查与污染物初步判别 5.1 应急监测人员到达事件现场后,应立即展开现场调查,补充完善事件信息,按附录 B 的格式填写 《应急监测现场调查记录单》。 5.2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事件发生原因、过程等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理化及毒理性质,扩散 途径,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周围居民区、学校、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收集或绘制事件现场平面布置图等。 5.3 应急监测人员在现场调查过程中,可通过以下途径确定主要污染物: a) 已知污染物及其可能在环境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反应副产物、衍生物等; b) 未知污染物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认:污染物的特征气味、颜色、挥发性和遇水反应特性,以及对 周围环境、作物的影响等;事件现场周围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源的生产、环保、安全记录等; 事件现场周围的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人员或动物中毒反应的特殊 症状;使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直读)式监测仪器等现场快速分析手段。根据收集 的信息,对污染物的类别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精准分析确定; c) 难以现场快速确认的污染物,应快速采集样品,经实验室定性分析后确定。 6 监测方案 6.1 基本要求 2 DB37/T 3599—2019 6.1.1 监测方案应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经应急监测现场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6.1.2 监测方案主要包括事件基本情况、现场地理位置和监测点位示意图、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分 析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质量保证等内容。监测方案编制参见附录 C《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编制提 纲》。 6.1.3 监测方案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现场应急处置和污染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6.2 点位布设 6.2.1 监测点位布设应以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并综合考虑事件类型、现场地貌、周围环境 敏感点、水文特征、气候条件,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影响范围,以及样品采集的方便性、可操作性等 现场实际因素。 6.2.2 根据事件现场情况,监测点位主要包括污染控制点、消减点、对照点和环境敏感点。监测过程 中可根据污染物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进行适当调整监测点位。 6.2.3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应按 HJ 589 的有关规定执行。 6.3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应为现场调查确定的主要污染物。监测过程中可根据现场污染状况变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监测项目。 6.4 监测频次 6.4.1 监测频次按照 HJ/T 55、HJ/T 91、HJ/T 164、HJ/T 166、HJ 194、HJ 589 和 HJ 664 中监测频 次相关规定执行。 6.4.2 根据现场污染状况变化情况,事件初期应适当增加监测频次,待污染物变化规律或污染物浓度 变化趋于稳定后,逐步减少监测频次。 6.5 监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要求包括: a) 现场可监测的项目,应首选对样品前处理要求低、可直接读数,能给出定性、半定量或定量检 测结果的快速标准分析方法。无标准分析方法的项目,优先选择检测结果准确程度高的快速检 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现场无法测定的项目,应迅速送至实验室分析; b) 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事件现场周围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作为补充 监测手段。也可采用生物监测
DB37-T 3599-201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指南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54: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