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140 B47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231—2018 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规程 2018 - 05 - 17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6 - 17 实施 发 布 DB37/T 3231—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芝、刘文光、石瑞常、高绘菊、郇素香、郭光、刘惠芬、衣葵花、宋洪燕。 I DB37/T 3231—2018 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棚养蚕的消毒防病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大棚养蚕的消毒防病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026 养蚕用药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NY/T 102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养蚕大棚 用各种材料建造的具备养蚕条件的棚舍。 3.2 大棚养蚕 在养蚕大棚内饲养家蚕的养蚕形式和技术。 3.3 养蚕消毒 指用物理、化学或综合的方法消除或杀灭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的过程。 4 养蚕前消毒 4.1 消毒要求 应在养蚕前7 d结束。消毒要按照程序进行,做到清扫彻底不留死角、洗刷干净不留痕迹、药物配 准保证浓度、喷洒均匀面面俱到,未消毒的物品不进已消毒的养蚕大棚内。 4.2 消毒步骤 4.2.1 养蚕大棚清扫 4.2.1.1 将养蚕大棚清空,然后对室内顶棚、立柱、门窗、地面彻底清扫,并将养蚕大棚周围的蚕粪、 残蔟、杂草、垃圾等全部清扫干净,刮去室内和周围地面泥土 3 cm~5 cm,换上新土。 4.2.1.2 冬、春季种植蔬菜、栽培食用菌、饲养家禽的养蚕大棚,应将棚顶草帘揭掉通风,棚内清理 干净,将地面翻起 5 cm~10 cm,晾晒干燥后压平。 1 DB37/T 3231—2018 4.2.2 蚕具清洗 蚕具用流水清洗,如无流水条件,应多次换水洗刷。清洗过的蚕具,放在清洁的场地曝晒。 4.2.3 蚕具与大棚消毒 4.2.3.1 将清洗、曝晒过的蚕具用 2 %甲醛+2 %新鲜石灰浆混合液浸透,用塑料薄膜封好后在日光下 2 曝晒 4 h~6 h,然后晾干。也可用 1 %有效氯消毒液喷蚕具正反两面(每 m 用药 250 mL),放置阴凉 处保持湿润 30 min。小蚕具可蒸煮消毒。 4.2.3.2 养蚕大棚内顶棚和立面用 2 %石灰浆喷雾消毒。 4.2.4 蚕具入棚后消毒 扎好蚕架,将蚕具放入,用 1 %有效氯消毒液对养蚕大棚顶棚、立面以及蚕架等进行喷雾消毒。次 日再用 2 %甲醛+2 %新鲜石灰浆混合液喷湿喷匀消毒一次,土地面浸透 3 cm~5 cm 深,水泥地面用 1 % 有效氯消毒液冲刷。 4.2.5 环境消毒 养蚕大棚周围应于清晨或傍晚无雨无风时用 2 %甲醛+2 %新鲜石灰浆混合液喷洒消毒,与大棚和蚕 具消毒同时进行。 4.2.6 熏烟消毒 4.2.6.1 根据养蚕大棚容积,用熏烟消毒剂进行密闭熏烟消毒。消毒宜在中午温度高时进行,熏烟剂 发烟设施离开蚕架 1 m 以外。 3 4.2.6.2 新建或存放过麦糠、棉花的养蚕大棚,在消毒前应进行一次硫磺熏烟消毒。将硫磺(5 g/m ) 放入锅内加温熔化后,放少量木屑点燃,养蚕大棚封闭 24 h。消毒前室内补湿要达到干湿差 0.5 ℃~ 1.0 ℃。 4.2.6.3 养蚕前大棚地面铺一层无毒地膜,膜上撒一层新鲜石灰粉。 5 蚕期中的消毒防病 5.1 蚕体蚕座消毒 5.1.1 防僵粉消毒 蚁蚕定座后、各龄饷食前、各龄盛食期、见熟蚕各撒 1 次防僵粉。发生僵病时,每天撒 1 次~2 次,撒药 15 min 后给桑,禁喂湿叶。 5.1.2 新鲜石灰粉消毒 给桑前将新鲜石灰粉在蚕座上均匀地撒一层,15 min 后给桑。3 龄龄中 1 次,4 龄龄中 2 次,5 龄 隔天 1 次。如发现病蚕,每日早晚各用 1 次。 5.1.3 石灰草木灰隔离消毒 提青、分批、止桑时撒新鲜石灰粉草木灰干燥材料(1 份新鲜石灰粉加 4 份草木灰混匀),以撒入 蚕座盖严残桑为度。 5.2 药物喷体与添食 2 DB37/T 3231—2018 5.2.1 抗生素添食 添食抗生素主要防治家蚕细菌性败血病和细菌性胃肠病,用氟苯尼考、盐酸环丙沙星等,从 3 龄起, 每龄饷食、盛食各添食 1 次,5 龄第一、三、五天各 1 次。发生细菌病时连续添食 3 次,以后每日 l 次。 5.2.2 灭蚕蝇添食或喷体 用于防治蝇蛆病,4 龄第三天、5 龄第二、四、六天各用 500 倍灭蚕蝇药液喷于桑叶上喂蚕 1 次, 或给桑前用 300 倍灭蚕蝇药液喷体,以喷湿体表为度;见熟蚕时用灭蚕蝇药液喷体 1 次。 5.3 熏烟消毒 每龄饷食前进行熏烟消毒 1 次。根据养蚕大棚容积,分 3 个~5 个点,用熏烟剂进行熏烟消毒。 熏烟剂发烟设施离开蚕架 1 m 以外。 5.4 叶面消毒 用 0.3 %有效氯消毒液(如混浊需放置澄清)或 1 %新鲜石灰浆浸渍桑叶 5 min~10 min,或在 贮桑室内用上述的 500 mL 药液喷 5 kg 桑叶消毒,晾干后喂蚕;桑园叶面消毒用 0.1 %有效氯消毒液 (如混浊需放置澄清)均匀喷在桑叶正反面,消毒时间应避免日中高温,并做到随消随采。 6 蚕期结束后消毒 6.1 蚕沙处理 将蚕沙清扫、运出养蚕大棚。蚕沙中撒入新鲜石灰粉,在远离大棚、桑园的地方挖坑堆埋,用泥浆 封存发酵腐熟。 6.2 病死蚕处理 将病、死蚕体及烂茧等在 10 %石灰浆中浸泡 24 h 后深埋 0.5 m 以上,严禁喂家禽或到处乱丢。 6.3 蔟具消毒与管理 采茧之后,清理蔟具上的病、死蚕体、污渍、蚕粪等,用火燎去浮丝,污染严重的旧蔟要烧毁。用 2 %甲醛+2 %新鲜石灰浆混合液喷雾消毒,然后折叠打捆,用塑料薄膜包严密闭,在烈日下曝晒 4 h~ 6 h。消毒晾干后,用塑料薄膜包裹,置干燥处保存。蔟架洗刷后,用 2 %甲醛+2 %新鲜石灰浆混合 液进行浸渍消毒,晒干后妥善保存。 6.4 养蚕大棚消毒 对养蚕大棚、蚕具及周围环境先用消毒剂喷雾消毒,打扫、清洗后再次进行喷雾消毒,蚕具晒干后 分别保存。 7 蚕病诊断与防治 参见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a) 附录 A 桑蚕病害诊断方法 b) 附录 B 山东省主要蚕药及使用方法 c) 附录 C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3 DB37/T 3231—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桑蚕病害诊断方法 A.1 蚕病分类 图A.1 蚕病分类 4 DB37/T 3231—2018 A.2 诊断流程 察看发病情况→回顾病史→调查养蚕环境→观察病症、病变→解剖、观察病原体→化验桑叶→诊断。 若通过病症病变或解剖能确诊可省略后续步骤。 A.3 诊断方法 A.3.1 查看发病情况 了解发病的时间(蚕期、龄期)、发生范围(户、村、镇)、程度。 A.3.1.1 从发病时间判断 a) b) c) 小蚕期(1 龄~3 龄)多发生病毒病、真菌病、微粒子病、中毒症; 大蚕期(4 龄~5 龄)多发生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微粒子病、蝇蛆病、农药中毒; 蔟中多发生血液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真菌病、蝇蛆病、农药中毒。 A.3.1.2 从发生范围判断 a) b) c) 单户发生或虽多户发生但发生时间、位置有间隔的,多为病毒病、细菌病、虱螨病、桑毛虫蜇 伤症、废气中毒症; 多户同时发生多为农药中毒、病毒病、真菌病、废气中毒症; 大面积发生多为微粒子病、真菌病、农药中毒。 A.3.2 病史回顾 主要回顾上一季或上一年的发病情况,对诊断有帮助(本次发病可能与上一次相关)。 A.3.3 养蚕环境调查 A.3.3.1 养蚕大棚 养蚕大棚及四周卫生状况(消毒不彻底易发生与前一次由病原引起的相同病害);养蚕大棚内温度、 湿度、气流(小环境不适宜易发生生理性病害)。 A.3.3.2 桑园 附近是否有废气源(废气中毒)、病虫害发生情况(与蚕相互传染发生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 桑园及周围农田、果园、林区用药情况(农药中毒)。 A.3.4 病症观察 先观察蚕的群体发育情况,再观察病蚕个体的行动、体态、体色、体壁、病斑、吐液、排粪等情况 及病蚕尸体的软硬、色泽、尸斑、腐烂等病症。 A.3.4.1 群体发育情况及食欲 a) b) c) 发育不齐、发育迟缓的为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性胃肠病、微粒子病、虱螨病或废气中毒; 突然停止食桑的为农药中毒、细菌性败血病、卒倒病或白僵病、虱螨病; 食欲减退的为病毒病、细菌性胃肠病、绿僵病、微粒子病、蜇伤症或废气中毒。 5 DB37/T 3231—2018 A.3.4.2 病蚕行动 a) b) c) d) 突然停止行动的为细菌性败血病、卒倒病、白僵病或虱螨病; 行动逐渐缓慢的为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性胃肠病、绿僵病或废气中毒; 行至四周停止行动的为中肠型脓病或浓核病; 行动异常活跃的为血液型脓病或农药中毒。 A.3.4.3 病蚕体态 a) b) c) 起缩或缩小的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虱螨病或蜇伤 症; 不蜕皮或半蜕皮的为微粒子病、曲霉病或虱螨病、废气中毒; 节间膜隆起的为血液型脓病、氟化物中毒。 A.3.4.4 病蚕体色 a) b) c) 乳白色为血液型脓病或绿僵病; 全身半透明为浓核病或废气中毒; 胸部半透明的为中肠型脓病或细菌性胃肠病。 A.3.4.5 病蚕病斑 a) b) c) d) e) f) g) 淡褐色油渍状斑为白僵病; 云纹状或轮纹状斑为绿僵病; 气门处黑斑为血液型脓病; 尾部不规则大黑斑为曲霉病; 大小不等暗斑为微粒子病; 黑色喇叭状病斑为蝇蛆病; 绕节间膜点状或带状黑斑为氟化物中毒。 A.3.4.6 病蚕吐液 a) b) c) 剧烈吐液为农药中毒; 吐液为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性胃肠病、细菌性败血病、慢性卒倒病、真菌病、微粒子病、 废气中毒; 不吐液为血液型脓病、卒倒病。 A.3.4.7 排粪情况 a) b) c) d) e) 排泄褐色稀粪或污液的为浓核病、细菌性胃肠病、慢性卒倒病; 排泄白绿或乳白稀粪、污液的为中肠型脓病; 排连珠状粪为浓核病、细菌性胃肠病、虱螨病、工厂废气中毒; 粪结为卒倒病、曲霉病、虱螨病; 脱肛为虱螨病、曲霉病、农药中毒。 A.3.4.8 病蚕尸体 a) b) 初软后硬为真菌病; 软化为真菌病以外的蚕病; 6 D

pdf文档 DB37-T 3231-2018 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规程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3231-2018 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3231-2018 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3231-2018 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22:1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