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93.030 P 58 陕 DB61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1/T 1133—2018 美丽乡村涝池建设规范 Stand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pond 2018-04-12 发布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05-12 实施 发 布 DB61/T 1133—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大荔县人民政府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水利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大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大荔县水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晓强、段洪涛、翟培宗、王业慧、李高峰、姚林、王剑鹏、王勇利。 本标准由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方式如下: 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电话:029-62651825 地址:西安市神州四路航创国际广场B座5楼 邮编:710100 I DB61/T 1133—2018 美丽乡村涝池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涝池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涝池类型与要求、建设原则、建设技术 要求、涝池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辖区(关中、渭北和延安南部)内美丽乡村涝池建设。其他涝池建设、改建、 扩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DB61/T 992-2015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陕西省涝池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年)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涝池 pond 涝池是指为充分利用地表径流、蓄洪排涝、防止水土流失、调节连通水系,构建乡村生态文明修筑 的小型蓄水工程。 4 基本要求 4.1 因地制宜,设计建设注重涝池基本功能,完善防洪排涝、保塬固沟等措施体系。 4.2 具有灌溉型功能的涝池应和周边的灌溉设施结合,健全补水和灌溉系统,实现水源调节的目标。 应设置水位自动测报、灌溉渠系补水与农业用水计量装置等。 4.3 突出涝池的景观功能。设计、建设时应结合村庄布局尽量采用自然景观,与涝池周边的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相协调。 4.4 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涝池的水岸线应贴近自然,岸边宜种植喜水植物,原有树木应尽量保 留,新增的植物应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草种。 4.5 依托生态涝池建设,注重打造景观小品,深入挖掘富有特色的村落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涝 池美化环境、休闲观光、文化宣传等创新功能。 4.6 严禁在水体上增设建筑物,以防污染水体,减小、分割水面面积。 1 DB61/T 1133—2018 5 涝池类型与要求 5.1 功能型 5.1.1 功能型分类 防洪排涝型、蓄水灌溉型、生态湿地型、水系连通型、人文景观型。 5.1.2 防洪排涝型涝池 5.1.2.1 蓄水量应根据来水量与需水量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其退水设施应考虑涝池安 全,经调洪验算确定。 5.1.3 5.1.4 5.1.2.2 应布设在村庄较低位置,以汇集村庄降雨径流。 5.1.2.3 蓄。 池底可不进行防渗处理,通过雨水的下渗和蒸发,以腾空容积,进行下次暴雨洪水调 蓄水灌溉型涝池 5.1.3.1 需根据调蓄来水水源水量和构造水体景观要求综合确定,合理布设取水设施。 5.1.3.2 涝池位置应根据来水水源及灌区位置,尽可能进行自流灌溉为目标,调蓄灌溉水源。 5.1.3.3 需考虑水分渗漏消耗,应布设防渗设施。 生态湿地型涝池 5.1.4.1 前置过滤设施应对进入涝池内水体进行净化,水质标准达到 GB 3838 中对农业用水区 及一般景观水域的 V 类指标要求,合理确定涝池水体净化措施。 5.1.4.2 5.1.5 5.1.6 5.2 位置选择应考虑污水净化区情况,与污水净化区有机衔接。 水系连通型涝池 5.1.5.1 应根据连通水体的相对位置、水量、水面景观要求综合确定。 5.1.5.2 以自流为主,必要时配以人工动力。 人文景观型涝池 5.1.6.1 需根据区域水面蒸发情况,分析水源情况,合理确定水面面积。 5.1.6.2 应靠近村庄、广场或人群聚集区,同时兼顾涝池供水和排水要求。 5.1.6.3 涝池需考虑水分渗漏消耗,应布设防渗设施。 面积型 涝池按占地面积(上沿口)分为:小型涝池、中型涝池、大型涝池: a) 小型涝池面积不大于 2000 ㎡; b) 中型涝池面积 2000 ㎡~5000 ㎡; c) 大型涝池面积 5000 ㎡~10000 ㎡。 6 建设原则 2 DB61/T 1133—2018 6.1 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根据水土流失防治、美丽乡村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村镇雨洪利用、生态 清洁等要求,确定涝池的功能定位。 6.2 安全生态。设计应坚持安全优先,注重生态保护,涝池的规模、分布数量及类型应综合分析地形 条件、水资源供水量、景观需求、及灌溉因素综合确定。确保达到生态、环保、经济、实用的要求。 6.3 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依地造型,随势建设。 6.4 功能突出。遵循“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利用水”要求,注重发挥“蓄水排涝、修复生态、 连通水系”功能,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目 标。以“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为重点,统筹解决好蓄排水、水源和水质等关键技术问题, 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 6.5 统筹兼顾。涝池建设应与村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系联调、联通、联控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人 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6.6 经济合理。涝池建设应以村庄(建制村或社区)为单元,调节雨洪径流、灌溉、污水治理、连通 水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统筹雨洪、水源、污水、景观进行总体布置,做到雨水利用和调节、污水 处理与利用、安全与美化兼顾,使涝池的调、蓄、净、连及美相互配合,发挥综合效益。 7 建设技术要求 7.1 蓄水量 涝池设计蓄水库容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满足防洪排涝要求; b) 减轻道路与沟壑的水土流失; c) 生态用水的调节量; d) 对来水量与需水量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e) 景观需水要求。 7.2 选址 7.2.1 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 7.2.2 尽可能选择村庄周边低洼处,土质抗蚀性较好、有足够水源的地方。 7.2.3 宜选择进水、排水工程易布置地段,应避开填方、易塌陷或易滑坡地段。 7.2.4 距沟头、沟边、民宅(房屋)应不小于 10m。 7.3 设计 7.3.1 设计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进行综 合规划设计。 7.3.2 设计、调查及勘测资料及图件比例尺的基本要求应按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的有关规定执行。 7.3.3 确定涝池及其配套设施的方案,包括修建水边步道、亲水平台、开辟滨水活动场所等,与田园 风光和乡土气息相协调,不宜简单照搬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7.3.4 涝池形状依地形而异。设计岸线宜依地形、植被、道路、房屋等自然布局,应随弯就弯,不宜 裁弯取直;涝池周边景观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以天然生态、休闲为主。 7.3.5 根据土质情况,确定合理的边坡坡度,坡比以 1:1.5~1:3 为宜。 7.3.6 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及闸门的标高,应保证适宜的水位和泄洪、清淤的需要。 3 DB61/T 1133—2018 7.3.7 结合涝池周边集水区情况,布设或改造区内引水渠。 7.3.8 涝池周边可布设步道,方便休闲游憩。步道宽以 1.0m~1.5m 为宜,采用透水铺装,路牙高出周 围绿地 10 cm~20cm。 7.4 工程组成 涝池工程组成主要包括:进水工程、池体工程、排水工程、附属设施。 7.5 施工 7.5.1 一般土质涝池开挖,应根据来水高程确定开挖深度,尽量做到土方平衡,余土应考虑建微地形 或在池周作成土埂,减少土方外运。 7.5.2 7.6 沉砂池、消能设施、池体需要衬砌的,应按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施工。 防渗处理 7.6.1 涝池防渗根据各地土壤条件、地理位置和实用功能区别处理。 7.6.2 池壁防渗高度根据涝池蓄存水体水深要求确定,池壁防渗高度宜高于景观水面 30cm。 7.6.3 池低防渗处理完成后应均匀敷上 10cm~30cm 过筛土壤压实。 7.6.4 常见涝池防渗技术有胶泥防渗、土工膜布衬砌防渗、灰土防渗、砌体防渗等。 7.7 边坡防护 提倡绿化防护和自然防护,边坡防护的主要形式有: a) 工程防护:主要包括干砌石、浆砌石、现浇混凝土、铁丝石笼等形式; b) 植物防护:可以通过种植植被来进行护坡,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c) 综合防护:主要有混凝土预制空心砖、浆砌石框架、松木桩、砌山石、生态植被毯、生态植被 袋、土工格室、三维网坡面绿化等。 7.8 进水工程 7.8.1 包括引水渠、拦污栅、沉砂池、消能设施。 7.8.2 设置引水渠与村庄排水设施连接,进水口前应设置拦污栅、沉砂池、池体中应设置消能设施。 7.8.3 为防止过量的洪水入池,在池的进水口前应设置退水设施。 7.9 排水工程 7.9.1 包括溢水口、排水系统。 7.9.2 溢水口应有合理的排放方式。必要时可采用水泵抽排,加快排水过程。 7.9.3 根据涝池功能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以满足放空要求。排水系统有明沟、暗管和水泵抽排等排水 形式。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暗管宜顺地面坡向布置,并设置闸阀。暗管与 明沟、灌溉渠系可结合布置,构成复合式排水网络。 7.9.4 7.10 4 排水工程施工宜按照 GB/T 16543.4-2008 要求执行。 水体质量 DB61/T 1133—2018 7.10.1 注重涝池的生态功能。设计时应在分析污染源的基础上,选用先进的污染水域治理与生态修 复技术,增强涝池的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涝池的生态功能。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水体,处理达标后方可 排入涝池。 7.10.2 水体水质应达到 GB 3838 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7.10.3 水体净化方式有以下几种: a) b) c) d) 7.11 化学药物处理; 人工湿地循环; 水体处理系统; 生物防控。 绿
DB61-T 1133-2018 美丽乡村涝池建设规范 陕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3:59:2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