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07.080 B 47 重 DB50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0/T 315—2020 代替 DB50/T 315-2009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ulti batch rolling silkworm 2020 - 05 - 15 发布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8 - 15 实施 发 布 DB50/T 315—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50/T 315-2009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与DB50/T 315-2009相比,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删除了桑树栽培技术内容,引用 DB50/T 907-2019 《丰产桑园栽培技术规程》; ——修改了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定义为“年养蚕次数在五次及以上相邻批次大小蚕有交叉的养蚕模 式”; ——增加了八次以上的养蚕布局的内容; ——删除了小蚕共育技术内容,引用 DB50/T 374 《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范》; ——删除了大蚕饲养技术内容,引用 DB50/T 374 《桑蚕大蚕饲养技术规范》; ——增加了相邻交叉批次技术处理的内容; ——修改了蚕病防治内容,分成常见蚕病识别和防治(见附件 A)和农药中毒症识别和防治(见附 件 B)。 本标准由重庆市蚕业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市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重庆市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重庆市 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合川区蚕桑技术指导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 琳、王万华、丁欢、张玲、邱全洪、张瞳、刘木根、宋志光、赖春艳、朱 良宏、周承凤。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50/T 315-2009。 I DB50/T 315—2020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批次滚动养蚕的术语和定义、桑园、养蚕布局和饲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桑蚕一代杂交种的多批次滚动养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27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DB50/T 374 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范 DB50/T 375 桑蚕大蚕饲养技术规范 DB50/T 907-2019 丰产桑园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批次滚动养蚕 Multi batch rolling silkworm 年养蚕次数在五次及以上相邻批次大小蚕有交叉的养蚕模式。 4 桑园 桑园管理按DB50/T 907-2019执行。 5 养蚕布局 5.1 蚕品种选择 选用蚕品种,春季选择多丝量的蚕品种。夏秋季应选择耐高温、体质强键、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中、晚秋季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叶质情况而定。 5.2 蚕种出库布局 5.2.1 养蚕生产布局要以当地气候特点、桑树生长情况、养蚕设施设备条件、劳动力资源、养蚕技术 水平等方面为依据。 1 DB50/T 315—2020 5.2.2 五次布局:第一批出库一般在 4 月下旬,第二批出库一般在 6 月上旬,第三批出库一般在 7 月 中下旬,第四批出库一般在 8 月下旬,第五批出库一般在 9 月上中旬。 5.2.3 六次布局:第一批出库一般在 4 月中下旬,第二批出库一般在 5 月中下旬,第三批出库一般在 6 月中下旬,第四批出库一般在 7 月中下旬,第五批出库一般在 8 月中下旬,第六批出库一般在 9 月上 中旬。 5.2.4 七次布局:第一批出库一般在 4 月中旬,第二批出库一般在 5 月中旬,第三批出库一般在 6 月 中旬,第四批出库一般在 7 月中旬,第五批出库一般在 8 月上旬,第六批出库一般在 8 月下旬,第七批 出库一般在 9 月中旬。 5.2.5 八次布局:第一批出库一般在 4 月上中旬,第二批出库一般在 5 月上中旬,第三批出库一般在 6 月上旬,第四批出库一般在 6 月下旬,第五批出库一般在 7 月上中旬,第六批出库一般在 8 月上中旬, 第七批出库一般在 8 月下旬,第八批出库一般在 9 月中下旬。 5.2.6 6 八次以上布局: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在 4 月到 10 月期间合理布局。 饲养技术 6.1 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按照DB50/T 374执行。 6.2 大蚕饲养 大蚕饲养按照DB50/T 375执行。 6.3 相邻交叉批次技术处理 应分室(棚)饲养,严禁不同批次混养。 7 常见蚕病识别与防治 常见蚕病识别和防治见附录A。 8 农药中毒症识别及防治 农药中毒症识别和防治见附录B。 2 DB50/T 315—2020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见蚕病识别与防治 A.1 常见蚕病的识别 表 A.1 病类 病 毒 常见蚕病识别表 病名 病症与病变 血液型 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燥爬行,常爬至蚕匾四周;体皮易破。发病时 脓病 期不同,还表现不眠蚕、起节蚕、高节蚕、脓蚕等病症。血液呈乳白色。 中肠型 脓病 病 光学显微镜检查组织及病原形状 镜检血液,有六角形多角体。 群体发育大小悬殊,体躯细小,食桑与行动不活泼,常伏于残桑中或蚕 座四周;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起缩,皮肤多皱,体色灰白;下痢, 严重时排乳白色黏液。中肠后部出现乳白色横纹。 镜检中肠组织有六角形、四角形多 角体,大小开差大。 食桑减少,发育不良,眠起不齐,个体间大小开差较大;体躯缩小,体 病毒性 壁多皱,体色灰黄;头胸昂举不动,胸部稍膨大,半透明微带淡暗红色, 胃肠组织及肠液,粪便带病毒,镜 软化病 渐次全身呈半透明;排黄褐色稀粪或污液,严重时蚕痤及蚕室有异常臭 检看不到多角体而有大量细菌。 气。中肠内容光焕发空虚,极少食片,充满黄褐色液体。 停止食桑,体躯挺直,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环 细菌性 败血症 节收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痉挛侧倒而死;初死时有暂时尸僵,其胸 部膨大,头尾翘起,腹部向腹面弯曲,略似菱形,腹脚后倾,体色与正 镜检初死蚕体液有病原细菌。 常蚕无明显差异;尸体逐渐软化变色,出现黑胸、青头等尸斑,流出黑 褐色或红色臭味污液。 急性中毒:突然停止食桑,胸部略膨大,前半身抬起,呈苦闷状,有痉 细 菌 病 挛性颤动并伴有吐液,体躯麻痹,侧卧而死。初死体色无变化,手触尸 细菌性 体有硬块,后部空虚,有轻度尸僵,头部缩入呈勾嘴状。慢性中毒:食 卒倒病 欲减退,体色较暗,后肠以下空虚,排不正形粪,有时排褐色污液,濒 镜检肠液有病原细菌。 死时,体色暗黄,间有吐液,肌肉松弛,麻痹背管博搏动缓慢,最后侧 卧而死。 细菌性 肠道病 食欲减退,发育不齐,行动不活泼。起缩:饷食后不食桑,体型萎缩, 体壁多皱,体色发黄。空头:盛食期发病,胸部昂起呈半透明。下痢: 病蚕排软粪、连珠粪或污液,临死前吐液。 镜检濒死病蚕的肠液有大量细菌 存在。 初期体色较暗,反应迟钝,后期出现分散的淡褐色油渍状针尖大小病斑。 镜检病蚕体液,有白僵菌的圆筒形 白僵病 真 绿僵病 涉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身体柔软,略带 或长卵圆形芽生孢子。分生孢子呈 弹性。死后不久,体色略带淡红色,以后逐渐硬化,被覆白色粉被。 圆形或卵圆形,聚集时呈白色。 食欲减退,行动呆滞;腹侧或背面出现黑褐色不整形的轮状或云纹状病 镜检病蚕体液,有豆荚状芽生孢 斑,病斑周缘色深、中间色浅;初死时,体色乳的白而富有弹性,头胸 子。分生孢子尖卵圆形,一端稍尖, 菌 部稍伸直,逐渐硬化,覆盖一层鲜绿色的粉末。 一端稍钝。 病 小蚕易感染发病,食欲不旺,发育稍不齐,呆伏于蚕座,死亡较快。死 后体躯紧张,孢子侵入部出现缢束状凹陷,头部显得特别大,一昼夜后 曲霉病 尸体上覆盖黄绿色至黑褐色粉末;大蚕发病较少,多在节间膜或肛门处 现现褐色大形病斑,濒死前,头胸部伸出,吐液,有时出现粪结等便秘 镜检血液中无短菌丝,病斑下的组 织有菌丝块。 症状。仅限于病斑处硬化,其它部位则腐烂变黑。 3 DB50/T 315—2020 表 A.1(续) 病名 微粒子病 病症与病变 光学显微镜检查组织及病原形状 发育不齐,迟眠迟起;多半蜕皮、不蜕皮、不结茧蚕和 镜检病蚕(蛹、蛾、卵)有微孢子, 裸蛹;大蚕体皮上有微细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绢丝腺 方法按照 NY/T 327-1997 的相关规 有乳白色脓疱。 定。 多在蚕腹部 1 环节~2 环节及第 9 环节~10 环节的节间 蝇蛆病 膜及下腹线附近的体皮上有黑褐色喇叭状病斑;寄生环 节肿胀向一侧扭曲;寄生部位有乳白色的蛆卵;始熟蚕 中寄生率较高。 A.2 A.2.1 常见蚕病的防治 隔离、淘汰弱小蚕、病蚕。严格提青分批,隔离淘汰病蚕、弱小蚕和迟眠蚕。 A.2.2 病死蚕处理。病死蚕及时投入消毒缸,缸内放消毒剂(2 %甲醛溶液或含l %有效氯含氯石灰液 或250倍三氯异氰尿酸、碳酸氢钠粉、复合次氯酸钙粉或2 %石灰浆),浸泡1 d后深埋。 A.2.3 药物防治 A.2.3.1 病毒病。用含氯石灰防僵粉、复合次氯酸钙粉、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0.4 mg/m l~0.8 mg/ml盐酸诺氟沙星溶液添食,连续1 d~2 d,可推迟或间接抑制、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的发 病。 A.2.3.2 真菌病。选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聚甲醛粉进行熏烟。 A.2.3.3 细菌病。每龄添食0.1 mg/ml硫氰酸红霉素胶囊或0.4 mg/ml~0.8 mg/ml盐酸诺氟沙星溶 液,每天添食1次~2次,连续1 d~2 d。 A.2.3.4 微粒子病。及时淘汰深埋微粒子病蚕。堆积蚕沙,用2%甲醛溶液消毒后深埋。用含氯石灰、 复合次氯酸钙、甲醛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 4 DB50/T 315—2020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农药中毒症识别及防治 B.1 农药中毒症识别 表 B.1 农药中毒症识别表 类型 症状 胸部膨大,头胸部剧烈摆动,躯体向侧面左右翻滚,乱爬,大量 有机磷类农药中毒(敌百虫、敌敌畏、敌百虫、久 吐液污染全身,最后侧卧于蚕座上。濒死时腹部抽搐,前半身膨 效磷、双敌磷、辛硫磷、杀螟松等) 大肿胀,头胸部弯曲呈勾嘴状,后半身皱缩,特别后端几个环节 更为明显,并有脱肛后现象。 有机氮类农药中毒(杀虫双、杀虫脒、杀虫丹等) 拟除虫草菊脂类农药中毒(速灭杀丁、敌杀死、氯 氰菊酯、溴

pdf文档 DB50-T 315-2020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 重庆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0-T 315-2020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1 页 DB50-T 315-2020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2 页 DB50-T 315-2020 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8:23:1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