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1.020 C 05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45/T 2116—2020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发旺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the therapy of acupuncture at the points detected with thermo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Zhuang medicine 2020 - 06 - 18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6 - 20 实施 发 布 — DB45/T 2116 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宣贯。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宁市中医医院、防城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庞宇舟、方刚、邢沙沙、徐晶、黄安、张青槐、徐奎、黄永光、汤倩倩、 罗志洪、梁丽忠、陈秋霞。 I — DB45/T 2116 2020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发旺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发旺的术语和定义、诊断、治疗、操作方法、疗效评价标 准、注意事项、意外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发旺。 2 术语和定义 2.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发旺 rheumatoid arthritis 壮医名为 fungcaep,又称类风湿关节炎,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瘀等邪毒、正气虚弱、情志失调等引 起,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伸曲不利、关节肿大,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等。 2.2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 acupuncture therapy of heat sensitive probing points in zhuang medicine 壮医名为cunj ywfap ndatsinj damqhez caemzcim ywcuengh,在遵循壮医对穴位的认识和治疗选 穴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壮医药艾施行温和灸探穴确定疾病的热敏点,再运用针刺施以调气治疗的一种壮 医特色疗法。该疗法直接作用于“三道两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瘀滞,调节和畅通人体气血,增强人 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使三气复归同步而达到治疗目的。 3 诊断 3.1 主症 关节肿胀、发僵、疼痛、屈伸不利,局部不热,遇冷加剧,得热减轻,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 3.2 兼症 怕风,口渴,烦闷,手足沉重,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睡眠差,腹满胀等。 3.3 目诊 “勒答”上脉络边界混浊、模糊不清。 3.4 甲诊 指甲颜色青色,月痕暴露少,甲象可出现竹笋甲、鹰爪甲。按住右手无名指血色向上升或按压甲两 旁有血而中间无血,指关节红肿或手指如梭形。 1 — DB45/T 2116 2020 3.5 实验室检查 血清类风湿因子 (RF) 或抗环胍氨酸肽 (A-CCP) 阳性。 3.6 X 线 关节部位有骨质侵蚀或骨质疏松。 4 治疗 4.1 原则 通调龙路火路,活血化瘀止痛。 4.2 适应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辨病属阴证为主,患者病变部位多有冷、痛、麻、木、痒等感觉。 4.3 禁忌症 壮医辨证为阳证,局部红、热者禁用。西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期)、呼吸衰竭、肝硬化、急慢性肾衰竭、血液病、肿瘤晚期、结核病、大量吐(咯)血、感觉 障碍、精神病、昏迷、不明原因发热、皮肤溃疡处、皮肤感染、高度皮肤过敏者、孕妇、婴儿禁灸。疾 病中属阳证者,出现局部红、热者禁用。 5 操作方法 5.1 器械准备 0.25mm×25 mm或0.25 mm×40 mm毫针,壮医药艾,酒精灯,75%、95%酒精,消毒棉球,医用棉签, 打火机等。 5.2 体位选择 取坐位或卧位,以患者舒适及便于施术者操作为宜。 5.3 治疗部位 以受累关节及疼痛部位为主,如患者合并多个关节病变,则施灸者依据临床经验结合患者反馈进行 评估,选取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2~3个关节进行热敏探穴针刺治疗。 5.4 穴位选择 5.4.1 手腕关节 5.4.1.1 穴位 见图 1。 2 — DB45/T 2116 2020 图1 手腕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4.1.2 主穴 镇寒穴、手心环穴、手背环穴,如腕部有肿胀或固定痛点,则以肿胀部位或痛点为穴。 3 — DB45/T 2116 2020 5.4.1.3 配穴 臂内三穴、臂三穴。 5.4.2 肘关节 5.4.2.1 穴位 见图 2。 图2 肘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4.2.2 主穴 镇寒穴、鹰嘴环穴,如肘部有肿胀或固定痛点,则以肿胀部位或痛点为穴。 5.4.2.3 配穴 臂内三穴、臂三穴。 5.4.3 肩关节 5.4.3.1 穴位 见图 3。 4 — DB45/T 2116 2020 图3 肩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4.3.2 主穴 镇寒穴、肩环穴,如肩部有肿胀或固定痛点,则以肿胀部位或痛点为穴。 5.4.3.3 配穴 侧胫骨外缘条索状筋结或压痛点。 病变关节对 5.4.4 膝关节 5.4.4.1 穴位 见图 4。 图4 膝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 — DB45/T 2116 2020 (续) 图 4 膝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4.4.2 主穴 镇寒穴、膝环穴,如膝关节部有肿胀或固定痛点,则以肿胀部位或痛点为穴。 5.4.4.3 配穴 命门穴、内三桩、外三桩。 5.4.5 踝关节 5.4.5.1 穴位 见图 5。 图5 踝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6 — DB45/T 2116 2020 (续) 图 5 踝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4.5.2 主穴 镇寒穴、足背环穴,如踝关节部有肿胀或固定痛点,则以肿胀部位或痛点为穴。 5.4.5.3 配穴 前三桩、后三桩。 5.4.6 颞颌关节 5.4.6.1 穴位 见图 6。 图6 颞颌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7 — DB45/T 2116 2020 (续) 图 6 颞颌关节病变用穴示意图 5.4.6.2 主穴 镇寒穴、耳环穴,如颞颌关节部有肿胀或固定痛点,则以肿胀部位或痛点为穴。 5.4.6.3 配穴 颊车穴。 5.4.7 掌指关节、跖指关节 掌指关节、跖指关节等小关节则以病灶(痛点或肿胀点)为穴进行探查。 5.5 探穴针刺方法 5.5.1 总则 前宜先 患者脐环 梅 环 灶 姜 叶 山苍子 ) 相 3 当患者 到 或 腧 骤 查 所有 先 后配 究 及 手 背 原 使 燃 (成份 半径 域内 距离高 皮肤 ~3 象时 此 即 腧 ( ) 复 述步 穴”的探 方法 “寒 热 肿在 在热敏探穴 温和灸 穴20 min。遵循“ 主穴 ”“以痛为穴”、“以 为穴”、“以 为穴”的主要 则, 用点 的壮医药艾 为壮药大风 艾、 黄、艾 、 等 在 关穴位 cm为 的区 , 于 上方2 cm cm施行温和 灸, 感受 出现一种 多种 穴热敏化现 , 穴位 为热敏化 穴 热敏点 ,重 上 ,探 出 的热敏点。 5.5.2 热敏化现象 5.5.2.1 透热 从 灸热 施灸点 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5.5.2.2 扩热 灸热以施灸点为中 5.5.2.3 传热 从 灸热 施灸点 8 心向周围扩散。 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所。 — DB45/T 2116 2020 5.5.2.4 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5.2.5 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5.5.2.6 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5.5.2.7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 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5.5.3 针刺方法 热敏探穴后,对已选的穴位(热敏点),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时宜无痛感。 5.5.4 治疗疗程 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第2个疗程开始,可根据病情的变化,重新 探查热敏点,完成以上技术操作。 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评价。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 (治 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 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临床症状、 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 7 注意事项 治疗前与患者说明操作过程,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医生双手和治疗部位应消毒,操作室通风良好; 治疗后嘱患者勿暴怒、劳累、饥饿、惊恐,应安静休息,清淡饮食,忌食油腻性、刺激性食品。 8 意外处理 8.1 概述 患者可能出现晕灸晕针、皮肤药物过敏、局部感染、局部烫伤、医源性感染等不良反应。 8.2 晕灸晕针 晕灸晕针多与过饱、过饥、恐惧、疲劳等有关,患者在治疗前应休息10 min~15 min;如过饥,应 在稍进食后治疗;如过饱,应待食消后治疗;如疲劳,应待解除后治疗;如患者出现恐惧,应在治疗前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后治疗。轻度晕灸时立即停止艾灸,使病人处于空气流通处,静卧片刻。 中度晕针时应即刻停止治疗,平卧休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重度晕灸晕针时,立即平卧,按压人中穴、 9 — 涌泉穴,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注射强心 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并及时通知急诊及相关部门积极实施抢救等处理。 DB45/T 2116 2020 8.3 水疱 艾灸时局部出现水疱,水疱较小时无需特殊处理,保护其不被弄破即可,3 d~5 d即可吸收自愈。 若水疱较大,宜消毒后用注射器从水疱下方刺入将渗出液抽出,外敷干燥消毒方纱保护即可,3 d~5 d 可痊愈。 8.4 血肿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可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 积大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24 h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吸收
DB45-T2116-2020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发旺技术规范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5:38: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