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7.060 CCS A 47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2366—2021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of regional lightning disaster 2021 - 09 - 22 发布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10 - 22 实施 发 布 DB33/T 2366—2021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估对象和资料 .................................................................... 1 5 评估流程 .......................................................................... 2 6 评估技术方法 ...................................................................... 2 7 评估报告要求 ...................................................................... 4 附录 A (资料性) 特征分析方法及图表样式 ............................................ 5 附录 B (资料性) 雷暴日有效观测距离估算 ............................................ 9 附录 C (资料性) 评估报告要求 ..................................................... 10 I DB33/T 2366—202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气象安全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卫斌、张祎、王康挺、顾媛、崔雪东、邢天放、郑文佳、李剑、史海锋、刘 敏。 II DB33/T 2366—2021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评估对象和资料、评估流程、评估技术方法、评估报告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以及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的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of regional lightning disaster 在对指定区域雷电活动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雷电致灾机理,分析雷电对区域内评估对象的 影响和危害,为项目选址和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护措施确定提出针对性意见的过程。 3.2 雷暴日 thunderstorm day 一天中听到一次及以上的雷声即为一个雷暴日,单位为天。 3.3 落雷日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day 一天中闪电定位仪监测到一次及以上的云对地闪电即为一个落雷日,单位为天。 4 评估对象和资料 4.1 评估对象 以区域建设范围内根据规划要求拟建项目为评估对象。应对区域内所有规划用地类型拟建项目分别 做相应分析。 4.2 评估资料 1 DB33/T 2366—2021 评估单位宜收集以下(但不仅限于)资料: ——评估对象的控制性规划; ——评估对象所在地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资料; ——评估对象所在地雷暴观测、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等气象资料; ——相关雷电灾害资料。 5 评估流程 区域雷电灾害评估流程见图1。 图1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流程图 6 评估技术方法 6.1 区域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6.1.1 应依据闪电定位系统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评估区域的地闪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规律及 地闪的强度、密度、陡度等分布情况,统计分析方法及图表样式见附录 A。 6.1.2 用于统计分析的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选用的地闪资料应剔除定位方式为二站振幅的数据; 2 DB33/T 2366—2021 ——资料时间序列不宜少于 10 年,且最新数据应在近 5 年内。若某年 4 月~10 月期间系统连续缺 测 30 天以上时,则不应使用该年数据; ——数据选取的地域范围为评估区域及向外扩展一定宽度的区域,扩展宽度不宜小于所选地域范围 内的闪电定位精度,当无法确定该定位精度时,扩展宽度可取 1 km~2 km。地域范围宜介于 75 2 2 km ~300 km 之间。评估区域可为一个或若干个子区域。 6.2 区域雷暴日估算 6.2.1 区域雷暴日应基于评估区域的闪电定位数据,结合最近气象台(站)的闪电定位数据及人工观 测的雷暴日数据的关系综合考虑确定。 6.2.2 依据闪电定位系统及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确定距评估区域中心最近的气象台(站)人工观测 雷暴日的有效观测距离,方法见附录 B。 6.2.3 若以最近气象台(站)为中心,以有效观测距离为半径的区域可涵盖整个评估区域,则以该气 象台(站)年平均观测雷暴日数作为评估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 6.2.4 若以最近气象台(站)为中心,以有效观测距离为半径的区域不足以涵盖整个评估区域,则按 照公式(1)计算评估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 Td 2 Td 1 Td2 ...................................... (1) Td1 式中: Td2——待确定的评估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单位为天每年(d/a); Td1——最近气象台(站)年平均观测雷暴日数,数据观测时间为近 30 年,单位为天每年(d/a); T’d1——以 6.2.2 中确定的有效观测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气象台(站)年平均落雷日数,单位为天 每年(d/a); T’d2——以6.2.2中确定的有效观测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评估区域年平均落雷日数,单位为天每年 (d/a)。 6.3 雷电易发等级划分 6.3.1 将评估区域划分为 1km×1km 的网格,统计各网格内地闪密度、年平均落雷日数。 6.3.2 按表 1 将网格地闪密度划分为 4 个等级,并确定各等级对应百分位数。 表 1 地闪密度分级标准 地闪密度 Ng 区间 2 次/(km ·a) Ng≤2.5 2.5<Ng≤4.0 4.0<Ng≤9.0 Ng>9.0 地闪密度等级 1级 2级 3级 4级 6.3.3 将所有网格年平均落雷日数进行排序(若年平均落雷日数相同,则根据对应网格地闪密度大小调 整年平均落雷日数顺序),再按照地闪密度分级确定的百分位数进行年平均落雷日等级划分,分为 4 级。 6.3.4 雷电易发等级指数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 ………………………………………………(2) 式中: L——单位网格雷电易发等级指数; 3 DB33/T 2366—2021 Lg——单位网格地闪密度等级指数,按照 6.3.2 等级划分,从低至高赋值为 1、2、3、4; Ld——单位网格落雷日数等级指数,按照 6.3.3 等级划分,从低至高赋值为 1、2、3、4。 6.3.5 依据 6.3.4 计算的雷电易发等级指数,雷电易发区等级划分为四级: a) 极强易发区:雷电易发等级指数为 3.5 及 4.0; b) 强易发区:雷电易发等级指数为 2.5 及 3.0; c) 中易发区:雷电易发等级指数为 1.5 及 2.0; d) 一般易发区:雷电易发等级指数为 1.0。 6.4 防护标准分析 6.4.1 应根据规划用地类型和拟建项目,收集相关标准规范。 6.4.2 应在了解各拟建项目的项目属性、建筑特性、电气电子系统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可选标准进行 适用性分析,评估标准规定的措施是否满足拟建项目雷电防护需求。 6.4.3 若规划拟建项目存在没有对应雷电防护标准的内容时,则应根据雷电物理理论和相应雷电灾害 案例进行专项分析,结合评估区域雷电易发等级,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 7 评估报告要求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要求见附录C。 4 DB33/T 2366—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 特征分析方法及图表样式 A.1 地闪年际变化 统计逐年地闪密度及历年地闪密度的算术平均值,并以表格形式列出,表格样式见表A.1。 表A.1 项目区块范围地闪密度统计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地闪密度 2 次/(km ·a) 2.896 2.472 8.41 8.402 5.572 8.197 2.079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平均值 地闪密度 2 次/(km ·a) 0.511 0.208 2.503 1.713 2.083 0.578 3.51 A.2 地闪月际变化 分别统计正、负地闪的逐月频次,绘制地闪月际分布图,宜采用柱状图形式,应以不同颜色区分正 地闪和负地闪。画图样式见图A.1。 图A.1 地闪月分布 A.3 地闪日变化 5 DB33/T 2366—2021 分别统计正、负地闪的逐小时频次,绘制地闪时段分布图,宜采用柱状图形式,应以不同颜色区分 正地闪和负地闪。画图样式见图A.2。 图A.2 地闪时段分布 A.4 地闪强度特征 统计地闪总数,以及正、负地闪雷电流幅值绝对值的最大值和算数平均值。将地闪的雷电流幅值绝 对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
DB33-T 2366-2021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09 13:39:05上传分享